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3页 |
·褐飞虱的越冬及虫源 | 第11页 |
·褐飞虱的生活习性 | 第11页 |
·褐飞虱的群集性、迁移性 | 第11-12页 |
·褐飞虱的生物型 | 第12页 |
·褐飞虱的暴发性 | 第12-13页 |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 | 第13-17页 |
·水稻品种 | 第13-14页 |
·水稻苗期的刺探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 | 第14-16页 |
·EPG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类型 | 第14-15页 |
·刺探波形的研究 | 第15-16页 |
·EPG在植物抗虫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用于水稻成株期的蜜露测定法及蜜露成份分析法 | 第16-17页 |
·抗虫转基因水稻 | 第17-23页 |
·我国转基因水稻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田间种植转Bt基因水稻的优势 | 第18页 |
·转Bt基因水稻种植的安全评价 | 第18-23页 |
·水稻主要营养因子的实质等同性分析 | 第18-19页 |
·营养学评价 | 第19-20页 |
·毒理学评价 | 第20-21页 |
·亚慢性毒理学评价 | 第20-21页 |
·致畸性评价 | 第21页 |
·急性毒理评价 | 第21页 |
·免疫毒理学评价 | 第21页 |
·致敏性研究 | 第21-22页 |
·外源基因水平转移 | 第22-23页 |
2 引言 | 第23-25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褐飞虱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生长发育和生命表参数分析 | 第25-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饲料苗的培育 | 第25页 |
·褐飞虱饲养 | 第25页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若虫发育历期、体长及存活率 | 第25-26页 |
·成虫体长、寿命、产卵量 | 第26页 |
·卵化历期和孵化率 | 第26页 |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研究 | 第27-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27页 |
·供试昆虫 | 第27页 |
·饲料苗的培育 | 第27-28页 |
·供试褐飞虱的饲养 | 第28页 |
·仪器设备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褐飞虱在不同品种上蜜露的分泌量及成份分析 | 第29-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饲料苗的培育 | 第29页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29页 |
·褐飞虱饲养 | 第29-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饲养标准化试虫 | 第30页 |
·分蘖期蜜露量测定 | 第30页 |
·蜜露中可溶性糖的测定 | 第30页 |
·仪器设备及色谱条件 | 第30-31页 |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1-46页 |
·褐飞虱在水稻六个品种上发育和生命表参数 | 第31-38页 |
·卵的发育历期和卵的孵化率 | 第31-32页 |
·若虫的发育历期、各龄若虫体长 | 第32-34页 |
·成虫体长 | 第34-35页 |
·成虫寿命 | 第35-36页 |
·雌虫产卵量 | 第36页 |
·成虫性比 | 第36页 |
·六种水稻品种的生命表参数 | 第36-38页 |
·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研究 | 第38-40页 |
·褐飞虱取食行为的EPG波形 | 第38-39页 |
·褐飞虱在六个水稻品种上取食行为的差异 | 第39-40页 |
·褐飞虱在六种水稻品种上蜜露分泌量与成份分析 | 第40-46页 |
·褐飞虱在六种水稻分蘖期分泌蜜露量的分析 | 第40-42页 |
·在六种不同水稻品种上褐飞虱蜜露中糖分含量的分析及结果 | 第42-46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6-50页 |
·水稻六个品种上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生命表参数分析 | 第46-47页 |
·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研究 | 第47-48页 |
·褐飞虱在不同品种上蜜露的分泌量及成份分析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ABSTRACT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