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肾活血通脉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阴虚痰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临床研究 | 第9-37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9-13页 |
| ·病例来源 | 第9页 |
| ·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页 |
| ·心绞痛严重度分级诊断标准 | 第9页 |
|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第10-11页 |
| ·中医证候分级标准 | 第11页 |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1-12页 |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2页 |
|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第12-1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 ·分组 | 第13页 |
| ·给药方法及疗程 | 第13页 |
| ·观察指标 | 第13-14页 |
| ·一般项目 | 第13页 |
| ·安全性观测 | 第13页 |
| ·疗效性观测 | 第13-14页 |
| ·实验室检查 | 第14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15页 |
|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页 |
| ·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15页 |
|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 第15页 |
| ·统计方法 | 第15-1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6-22页 |
| ·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第16-17页 |
| ·心绞痛疗效分析 | 第17-18页 |
| ·心电图疗效比较 | 第18页 |
| ·中医证候疗效及积分变化情况 | 第18-19页 |
|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比较 | 第19-20页 |
|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 第20-21页 |
| ·治疗前后内皮功能变化比较 | 第21页 |
| ·治疗前后CRP比较 | 第21-22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22页 |
| 4 讨论 | 第22-36页 |
| ·西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第22-27页 |
| ·发病机制 | 第22-24页 |
|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现状 | 第24页 |
| ·稳定型心绞痛与内皮功能的关系 | 第24-25页 |
| ·稳定型心绞痛与炎症机制的关系 | 第25-27页 |
|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第27-30页 |
| ·病因 | 第27-28页 |
| ·病机 | 第28页 |
| ·导师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病机的诠释 | 第28-30页 |
| ·滋肾活血通脉片的组成、方解及药理研究 | 第30-32页 |
| ·滋肾活血通脉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 第32-36页 |
| ·调节脂质代谢 | 第32-33页 |
| ·改善血液凝集状态 | 第33页 |
|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第33-34页 |
| ·抑制斑块炎症反应 | 第34-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滋肾活血通脉片"临床观察表 | 第42-44页 |
| 综述 | 第44-57页 |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完成工作及论文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