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公民话语权与社会共识问题研究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选题背景第12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公民话语权的研究第13-15页
     ·国内外学者对共识问题的研究第15-16页
   ·公民话语权及其社会共识的概念界定第16-19页
     ·公民话语权的概念内涵第16-17页
     ·社会共识的概念内涵及基本问题第17-19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视野下的公民话语权第19-28页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及其当代发展第19-22页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涵及历史意义第19-20页
     ·“百姓”、“人民”与“大众”的词源学解释第20-21页
     ·当代中国大众传播、大众舆情与大众话语权第21-22页
   ·我国社会体制变迁与大众话语权主体的公民意识第22-24页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与个人关系的“单位意识”第22页
     ·市场经济体制下城镇化建设的“市民意识”第22-23页
     ·当代公共领域大众话语权的“公民意识”第23-24页
   ·我国公共领域大众舆情及其公民话语权第24-28页
     ·我国公共领域的历史发展第24-26页
     ·公共领域的大众舆情与民意第26页
     ·社会民生问题与大众的公民话语权第26-28页
第三章 公民话语权的政治经济基础第28-34页
   ·我国公民话语权表达与诉求的现状与问题第28-30页
     ·利益集团对公民话语权的影响与操纵第28页
     ·公共理性和民主文化的缺失对公民话语权的影响第28-29页
     ·公民社会培育和公共领域建构对公民实现话语权的作用第29-30页
   ·实现公民话语权的政治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第30-32页
     ·《宪法》对公民权利与责任的法律保障第30页
     ·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对公民权利的政治意义第30-31页
     ·关系民生问题的社会听证、反馈等制度保障机制建设第31-32页
   ·公民话语权与社会共识的形成第32-34页
     ·市场经济利益格局分化与话语权的意见分歧第32页
     ·社会民间组织的发育成长与公共领域培育第32-33页
     ·当前我国政府对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治理第33-34页
第四章 公民话语权的网络问政与社会共识原则第34-43页
   ·网络时代公共领域的新特征第34页
     ·网络的开放性使公共领域的范围更广阔第34页
     ·网络的隐匿性使公共领域的话语更自主第34页
     ·网络的交互性使公共领域的批判更直接第34页
   ·网络问政与大众的公民话语权第34-39页
     ·网络问政的形式、特点及其当代意义第34-36页
     ·网络问政的大众参与及其公民话语权第36-37页
     ·网络问政的优势与存在问题第37-39页
   ·网络公民话语权与社会共识的形成第39-43页
     ·社会共识的内涵及其形式第39-40页
     ·不同利益群体话语权的分歧、对话与共识第40页
     ·网络问政中的大众民意及其社会共识原则第40-43页
第五章 公民话语权的社会共识、影响路径及凝聚机制第43-50页
   ·公民话语权视野下的基本社会共识第43-45页
     ·公民话语权的“改革共识”第43-44页
     ·公民话语权的“民生共识”第44页
     ·公民话语权的“环境共识”第44-45页
   ·公民话语权共识影响公共决策的路径第45-47页
     ·通过制度安排影响公共决策第45页
     ·通过民间社团影响公共决策第45-46页
     ·通过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公共决策第46-47页
   ·凝聚公民话语共识的机制第47-50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性与引领性第47-48页
     ·完善公民话语表达的诉求和回应机制第48-49页
     ·构建“民意沟通”与“回应引领”机制第49-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先进性的党的纯洁性建设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