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 行政民事交叉案件的类型 | 第9-13页 |
(一) 从三起不同案件看行政民事交叉案件的主要表现 | 第9-11页 |
(二) 行政民事交叉案件的主要类型 | 第11-12页 |
(三) 行政民事交叉案件大量产生的原因 | 第12-13页 |
二、 行政民事相交叉案件的审理现状 | 第13-17页 |
(一) 现有的法律、司法解释、司法意见等相关规定 | 第13-14页 |
(二) 当前审判机关的主要做法 | 第14-15页 |
(三) 审理规则不明确导致的后果 | 第15-17页 |
1. 案件处理的无序性影响司法权威 | 第15页 |
2. 循环诉讼引发诉累 | 第15-16页 |
3. 浪费审判资源 | 第16-17页 |
三、 解决行政民事交叉案件,构建附带诉讼模式的妥当性 | 第17-24页 |
(一) 附带诉讼模式的引入 | 第17-19页 |
(二) 附带诉讼模式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 第19-24页 |
1. 域外经验 | 第19-20页 |
2. 理论上的合理性 | 第20-21页 |
3. 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 第21-24页 |
四、 解决行政民事交叉案件,构建附带诉讼模式的细部设计 | 第24-33页 |
(一) 区别一并审理与合并审理 | 第24页 |
(二) 附带诉讼模式遵循的原则 | 第24-25页 |
1. 当事人诉讼原则 | 第24-25页 |
2. 诉讼效率原则 | 第25页 |
3. 职权法定原则 | 第25页 |
(三) 附带诉讼模式适用的条件 | 第25-26页 |
(四) 附带诉讼模式中具体冲突的解决 | 第26-33页 |
1. 主诉讼的确定 | 第26-27页 |
2. 主诉讼的诉讼时效 | 第27页 |
3. 提起附带诉讼的时间 | 第27页 |
4. 当事人身份的确定 | 第27-28页 |
5. 审判组织与审理期限 | 第28页 |
6. 举证责任 | 第28-29页 |
7. 庭审与判决 | 第29页 |
8. 上诉 | 第29-30页 |
9. 释明制度 | 第30-31页 |
10. 管辖 | 第31页 |
11. 调解 | 第31页 |
12. 可行性验证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