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导论 | 第14-4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4-18页 |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34页 |
三、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34-37页 |
四、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37-38页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和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38-40页 |
第一章 “社会阶层”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溯源 | 第40-62页 |
第一节 社会阶层理论的提出及基本概念 | 第40-42页 |
一、社会阶层概论 | 第40页 |
二、阶级与阶层 | 第40-4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理论概述 | 第42-49页 |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42-47页 |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47-49页 |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阶级及其阶层理论的中国化发展 | 第49页 |
第三节 国外社会阶级阶层理论的核心内容 | 第49-53页 |
一、韦伯:多元社会分层理论 | 第50-51页 |
二、布迪厄:文化社会分层理论 | 第51-52页 |
三、赖特:矛盾阶级分析理论 | 第52-53页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 第53-62页 |
一、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53-55页 |
二、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产生与发展 | 第55-62页 |
第二章 近现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历史考察 | 第62-88页 |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社会阶级阶层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基础的奠定 | 第62-67页 |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 | 第62-63页 |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 | 第63-67页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阶级阶层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 | 第67-76页 |
一、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下的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 | 第68页 |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 | 第68-76页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和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 | 第76-80页 |
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 | 第77-79页 |
二、《论联合政府》与中国共产党推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 第79-80页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阶级阶层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 第80-84页 |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状况分析 | 第81页 |
二、改革开放前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 第81-84页 |
第五节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与党的统战理论发展所得到的启示 | 第84-88页 |
一、社会阶级阶层构成与统一战线的关系 | 第84-85页 |
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状态是决定统一战线的基础 | 第85-87页 |
三、统一战线的对象因阶级阶层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 | 第87-88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及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 | 第88-114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变化 | 第88-94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背景 | 第89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的主要变化 | 第89-94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原因 | 第94-99页 |
一、新的社会阶层的提出及内涵 | 第94-95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过程与原因 | 第95-99页 |
第三节 新的社会阶层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 第99-114页 |
一、新的社会阶层的性质 | 第99-104页 |
二、新的社会阶层的基本特点 | 第104-107页 |
三、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性 | 第107-114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新变化与党的统一战线面临的新问题 | 第114-132页 |
第一节 社会阶层变化与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 第114-117页 |
一、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多层化与自身的团结统一 | 第114-115页 |
二、农民阶级的多样化与工农联盟基础的巩固 | 第115页 |
三、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壮大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课题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对统一战线工作的新要求 | 第117-123页 |
一、社会阶层结构的多样性与统一战线对象的广泛性 | 第117页 |
二、社会阶层结构的差异性与统一战线工作的创新性 | 第117-119页 |
三、社会阶层结构的复杂性与统一战线任务的艰巨性 | 第119-120页 |
四、社会阶层结构的流动性与统一战线思维的开放性 | 第120页 |
五、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普遍性与统一战线工作模式社会化 | 第120-121页 |
六、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多元性与统一战线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 | 第121-123页 |
第三节 新的社会阶层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新的着力点 | 第123-132页 |
一、新的社会阶层与统一战线基础的巩固 | 第123-125页 |
二、新的社会阶层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 第125-127页 |
三、新的社会阶层与和谐社会构建 | 第127-132页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主要内容 | 第132-162页 |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的思想精髓 | 第132-135页 |
一、突破“阶级斗争为中心”,确立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新目标 | 第133-134页 |
二、正确划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推动“第一生产力”发展 | 第134页 |
三、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新时期统一战线重要对象 | 第134-135页 |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改革开放以来统战观的进一步深化 | 第135-138页 |
一、树立“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统战观 | 第136-137页 |
二、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 第137页 |
三、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对知识分子的“四个尊重”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促进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科学发展 | 第138-143页 |
一、科学统战观坚持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第138-140页 |
二、科学统战观树立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发展观 | 第140-141页 |
三、科学统战观指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 第141-143页 |
第四节 统一战线工作的内容与载体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 第143-156页 |
一、统一战线工作方针的不断调整 | 第143-145页 |
二、统一战线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 | 第145-150页 |
三、统一战线工作载体的不断完善 | 第150-156页 |
第五节 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工作的路径与机制创新 | 第156-162页 |
一、拓展新的社会阶层教育与培训途径 | 第156-157页 |
二、完善新的社会阶层利益诉求与协调机制 | 第157-158页 |
三、健全新的社会阶层调查研究与联谊沟通机制 | 第158-159页 |
四、规范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安排途径 | 第159-160页 |
五、建立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高效运行机制 | 第160-162页 |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经验与价值 | 第162-188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162-172页 |
一、科学分析社会阶层结构状态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 第162-163页 |
二、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确保统一战线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 第163-164页 |
三、坚持以“同盟者为本”是统一战线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164-165页 |
四、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 第165-169页 |
五、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党的中心工作 | 第169-170页 |
六、民主建设是促进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加速器 | 第170-171页 |
七、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政策的灵活性保持统战工作的发展活力 | 第171-172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价值体现 | 第172-188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创新成果的理论价值 | 第172-181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现实价值 | 第181-188页 |
结语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2页 |
致谢 | 第202-2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