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8-14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页 |
·国际国内IPv6 发展现状 | 第8-13页 |
·国际IPv6 发展现状 | 第8-12页 |
·国内IPv6 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IPv6 协议基本原理 | 第14-30页 |
·IPv6 寻址 | 第14-21页 |
·IPv6 的地址空间 | 第14-15页 |
·IPv6 的地址语法 | 第15-16页 |
·IPv6 的地址类型 | 第16-21页 |
·本地链路地址 | 第16-17页 |
·本地站点地址 | 第17-18页 |
·可聚合全球单播地址 | 第18-19页 |
·可聚合全球单播前缀的IANA 分配 | 第19页 |
·多播地址 | 第19-20页 |
·任播地址 | 第20页 |
·回环地址 | 第20页 |
·未指定地址 | 第20页 |
·IPv4 兼容的IPv6 地址 | 第20-21页 |
·IPv6 包头 | 第21-24页 |
·基本IPv6 包头格式 | 第21-22页 |
·与IPv4 包头的比较 | 第22-23页 |
·IPv6 扩展包头 | 第23-24页 |
·ICMPv6 简介[6] | 第24-25页 |
·IPv6 路由 | 第25-30页 |
·IPv6 RIPng 协议 | 第26页 |
·IPv6 OSPF 协议 | 第26-27页 |
·IPv6 集成的IS-IS 协议 | 第27-28页 |
·BGP-4 协议 | 第28-30页 |
第三章 IPv4/IPv6 过渡技术的研究 | 第30-38页 |
·双协议栈 | 第30-32页 |
·隧道技术 | 第32-34页 |
·隧道的工作机制 | 第32-33页 |
·隧道的配置机制 | 第33-34页 |
·翻译技术 | 第34-35页 |
·基于MPLS 的IPv6 过渡技术 | 第35-38页 |
第四章 联通IP 承载网IPv4 与IPv6 并存及过渡方案研究 | 第38-56页 |
·联通IP 承载网概述 | 第38-40页 |
·IP 承载网简介 | 第38页 |
·联通IP 承载网网络结构及拓扑图 | 第38-40页 |
·过渡技术的选择原则 | 第40-42页 |
·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参考原则 | 第41-42页 |
·IP 承载网初级阶段IPv6 的部署 | 第42-47页 |
·实验环境介绍及网络拓扑图 | 第42-43页 |
·路由的部署及设备的配置方法 | 第43-46页 |
·网络联通性测试 | 第46-47页 |
·IPv4 与IPv6 并存期的网络设计方案 | 第47-53页 |
·IP 承载网核心层网络设计 | 第47-48页 |
·在IP 承载网中启用IS-IS 路由协议的实验 | 第48-53页 |
·IP 承载网全网融合–Native IPv6 网络 | 第53-56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附录1:实验1 中的路由器相关配置信息 | 第64-69页 |
附录2:实验2 中的路由器相关配置命令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