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隋唐时期广府服饰文化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Contents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广府民系及地域范围 | 第14页 |
·时间范围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秦汉至隋唐广府地区服饰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18-26页 |
·历史背景 | 第18-20页 |
·政治格局对服饰的影响 | 第18-19页 |
·移民、流民带来的服饰文化新契机 | 第19-20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0-24页 |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 第21-22页 |
·商业贸易的兴起 | 第22-24页 |
·文化的发展 | 第24-26页 |
·汉越文化的融合 | 第25页 |
·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广府纺织艺术特征 | 第26-34页 |
·纺织工具 | 第26-28页 |
·纺轮 | 第26页 |
·纺针 | 第26-27页 |
·印花凸版 | 第27页 |
·熨烫工具 | 第27-28页 |
·纺织业及纺织品种 | 第28-34页 |
·丝织业 | 第28-31页 |
·桑蚕生产 | 第28页 |
·丝织品种类 | 第28-30页 |
·丝绸纺织工艺 | 第30-31页 |
1. 染整技术 | 第30页 |
2. 刺绣工艺 | 第30-31页 |
·棉 | 第31-32页 |
·麻 | 第32页 |
·葛布 | 第32-33页 |
·蕉布 | 第33页 |
·竹、木、藤织布原料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广府服饰艺术特征 | 第34-52页 |
·文献中记载的服饰形制 | 第34-37页 |
·秦汉时期的服饰特征 | 第34-36页 |
·断发文身的南越士著服饰形象 | 第34-35页 |
·“魋结箕踞”的南越土著服饰风俗 | 第35页 |
·南越土著服饰文化的礼化 | 第35-36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征 | 第36页 |
·隋唐时期的服饰特征 | 第36-37页 |
·考古文物所见的服饰形态 | 第37-52页 |
·出土文物或古迹上的人物服饰形象 | 第37-38页 |
·汉代绘画铜镜上的人物图像 | 第37页 |
·船纹铜提筒、铜鼓上的羽人图像 | 第37-38页 |
·考古出土文物所见的服饰形象特征 | 第38-50页 |
·汉代的金缕玉衣 | 第38-40页 |
·汉代玉人 | 第40-42页 |
1. 南越舞女服装 | 第40-41页 |
2. 男性翁仲的服装 | 第41-42页 |
·考古墓葬出土的陶俑、木俑 | 第42-49页 |
1. 男性俑服饰形象 | 第42-47页 |
2. 女性俑服饰形象 | 第47-49页 |
·文物上的塑像 | 第49-50页 |
·菩萨佛像及造像服饰特征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广府服饰配饰艺术特征 | 第52-68页 |
·发式及头饰品 | 第52-56页 |
·发型款式 | 第52-53页 |
·头饰 | 第53-56页 |
·巾、冠、帽饰 | 第53-54页 |
1. 冠饰 | 第53页 |
2. 头巾 | 第53页 |
3. 帽饰 | 第53-54页 |
·发簪、钗 | 第54-55页 |
·花饰 | 第55-56页 |
·假发 | 第56页 |
·手饰 | 第56-59页 |
·手镯 | 第56-57页 |
·指环 | 第57-59页 |
·配饰 | 第59-64页 |
·玉佩 | 第59-61页 |
·带钩 | 第61-63页 |
·牌饰 | 第63页 |
·香囊 | 第63-64页 |
·其它装饰品 | 第64-66页 |
·金花泡 | 第64页 |
·珠饰 | 第64-65页 |
·片饰 | 第65-66页 |
·鞋履 | 第66页 |
·妆饰及化妆用品 | 第66-68页 |
·眉饰 | 第66-67页 |
·木梳、木篦 | 第67页 |
·面饰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学术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