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关于信用的研究 | 第9-10页 |
·环境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的研究 | 第10-11页 |
·环境信用的研究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页 |
·完成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13-18页 |
·经济外部性理论对环境信用体系的指导 | 第13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于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的指导 | 第13-14页 |
·交易成本理论对于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指导 | 第14页 |
·国家实施环境政策的博弈论分析 | 第14-18页 |
3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 第18-21页 |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现状 | 第18-19页 |
·我国有关企业环境信用问题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环境信用评价理念仍需转变 | 第19页 |
·社会公众及环保组织参与评价体系的程度还不够 | 第19页 |
·评价指标的设计仍需改进 | 第19-20页 |
·评价体系的后续工作还不完善,未将评价成果社会化 | 第20-21页 |
4 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可行性分析 | 第21-39页 |
·环境信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 第21-23页 |
·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的概念 | 第21页 |
·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对于社会的意义 | 第21-23页 |
·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市场化原则 | 第23页 |
·协调分工原则 | 第23-24页 |
·参与者及其分工 | 第24-28页 |
·政府部门——主导力量 | 第24-26页 |
·企业参与者——被评价方 | 第26-27页 |
·金融机构、社会公众和环保组织——主力军 | 第27-28页 |
·信用中介机构——环境信用服务提供者 | 第28页 |
·评价标准体系的设计 | 第28-33页 |
·环境信用评价指标设计 | 第28-32页 |
·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等级的划分 | 第33页 |
·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 第33-35页 |
·根据行业不同设置评级标准 | 第33-34页 |
·收集企业数据并将企业划分等级 | 第34页 |
·建立环境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 第34页 |
·政府确认评级的权威性 | 第34页 |
·选择评级公开方式公开评级结果 | 第34-35页 |
·将评级常态化并与其他管理制度衔接 | 第35页 |
·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的社会化 | 第35-39页 |
·环境信用与金融部门的联动 | 第35-37页 |
·环境信用与财政、税收部门的联动 | 第37-38页 |
·环境信用评价与环保组织、媒体联动 | 第38-39页 |
5 结论和建议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39页 |
·推进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