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 第15页 |
|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15-16页 |
| ·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 第16页 |
|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概述 | 第16-18页 |
|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17页 |
|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 第18-23页 |
| ·银行上榜数量激增 | 第18-19页 |
| ·资产规模不断增加 | 第19-20页 |
| ·盈利能力大幅上涨 | 第20页 |
| ·资本充足率发展迅速 | 第20-21页 |
| ·风险控制能力显著提升 | 第21-23页 |
| 第四章 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 第23-35页 |
| ·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3-26页 |
| ·我国银行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过程分析 | 第26-33页 |
| ·样本选取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28-30页 |
| ·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的确定 | 第30页 |
| ·各指标关联系数的计算 | 第30-31页 |
| ·被评价银行与理想银行关联度的确定 | 第31-33页 |
| ·根据关联度进行排序 | 第33页 |
| ·我国银行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 第33-35页 |
| ·我国银行业内勤准备能力较强 | 第33页 |
| ·我国银行业外部后勤能力较强 | 第33页 |
| ·我国银行业辅助竞争力表现不足 | 第33-34页 |
| ·我国银行业业务盈利能力偏弱 | 第34页 |
| ·国有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制约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 第35-39页 |
| ·银行业竞争战略缺乏 | 第35页 |
| ·银行业治理结构不规范 | 第35-36页 |
| ·董事会缺位 | 第35-36页 |
| ·管理层约束机制弱化 | 第36页 |
| ·产权模式单一 | 第36页 |
| ·银行业业务体系发展不健全 | 第36-37页 |
| ·银行业内部控制不成熟 | 第37-38页 |
|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缺乏 | 第37页 |
| ·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 第37页 |
| ·内部稽核力量薄弱 | 第37页 |
| ·缺乏持续改进机制 | 第37-38页 |
| ·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 | 第38-39页 |
| 第六章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经验借鉴 | 第39-44页 |
| ·国外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第39-41页 |
| ·美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 | 第39页 |
| ·英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 | 第39-40页 |
| ·德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 | 第40页 |
| ·日本银行业竞争力分析 | 第40-41页 |
| ·国外先进经验对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第41-44页 |
| ·为银行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较强的竞争程度 | 第41页 |
| ·根据本国银行业实际情况推进银行产权结构改革 | 第41-42页 |
| ·尝试和逐步完善银行业混业经营和监管模式 | 第42页 |
| ·优化银行业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 第42-44页 |
| 第七章 提升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第44-48页 |
| ·重视并优化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竞争战略 | 第44-45页 |
| ·重视海外布局,实施国际化战略 | 第44页 |
| ·推进综合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战略 | 第44-45页 |
| ·改革并逐步完善我国银行业治理结构 | 第45页 |
| ·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银行代理效率 | 第45页 |
| ·建立和完善银行业信息披露机制,加大银行经营的透明度 | 第45页 |
| ·努力建立银行业良好公司治理结构所需的外部环境 | 第45页 |
| ·建立并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制度 | 第45-46页 |
| ·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和贷款风险管理 | 第46页 |
| ·重视引进和培养具备高水平的金融人才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