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29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NO_x的来源、危害与控制措施 | 第10-13页 |
·NO_x的来源 | 第10-11页 |
·NO_x的危害 | 第11-12页 |
·控制措施 | 第12-13页 |
·固体燃料电池 | 第13-24页 |
·固体燃料电池的分类及原理 | 第13-14页 |
·阳极材料 | 第14-17页 |
·电解质材料 | 第17-23页 |
·阴极材料 | 第23-24页 |
·连接材料 | 第24页 |
·NO_x-SOFC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电池材料与电极薄膜制备方法概述 | 第26-27页 |
·固相法 | 第26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26-27页 |
·共沉淀法 | 第27页 |
·络合法 | 第27页 |
·原位反应法法 | 第27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7-29页 |
2 BCZY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9-44页 |
·实验 | 第29-33页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9-30页 |
·BaCe_(0.8-x)Zr_xY_(0.2)O_(3-δ)的制备 | 第30-31页 |
·BaCe_(0.8-x)Zr_xY_(0.2)O_(3-δ)的物相表征方法 | 第31页 |
·化学稳定性测试 | 第31页 |
·电化学测试 | 第31-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BaCe(0.8-x)Zr_xY_(0.2)O_(3-δ)粉末X衍射分析 | 第33-34页 |
·BaCe_(0.8-x)Zr_xY_(0.2)O_(3-δ)粉末化学稳定性分析 | 第34-36页 |
·BaCe_(0.8-x)Zr_xY_(0.2)O_(3-δ)电导性能 | 第36-42页 |
·氢浓差电池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Cu掺杂的BCzY电解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4-57页 |
·实验 | 第44-46页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4-45页 |
·BCZYC_x的制备 | 第45-46页 |
·BCZYC_x的性能表征方法 | 第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BCZYC_x物相分析 | 第46-49页 |
·BCZYC_x稳定性分析 | 第49-50页 |
·电导率分析 | 第50-55页 |
·氢浓差电池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基于BCZYC_(0.05)固体燃料电池测试体系的构建 | 第57-65页 |
·LSM阴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7-59页 |
·LSM的制备与表征 | 第57-58页 |
·LSM的电导率测试 | 第58-59页 |
·Ni-BCZYC_(0.05)复合阳极材料的选择及制备 | 第59页 |
·电池片的制备及表征 | 第59-61页 |
·Ni-BCZYC_(0.05)/BCZYC_(0.05)/LSM电池片的制备 | 第59-60页 |
·Ni-BCZYC_(0.05)/BCZYC_(0.05)/LSM电池片的SEM表征 | 第60-61页 |
·电池测试装置 | 第61-62页 |
·电池测试磨具的设计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Ni-BCZYC_(0.05)/BCZYC_(0.05)/LSM电池性能测试 | 第65-74页 |
·空气气氛下的电池性能 | 第65-67页 |
·热力学分析 | 第65-66页 |
·电性能分析 | 第66-67页 |
·NO气氛下的电池性能 | 第67-72页 |
·热力学分析 | 第68页 |
·电性能分析 | 第68-71页 |
·交流阻抗测试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创新点 | 第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