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 | 第11-33页 |
·我国的能源现状及煤制油技术 | 第11-16页 |
·我国能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第11-13页 |
·煤制油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煤液化残渣的性质及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煤液化残渣的性质 | 第16-17页 |
·煤液化残渣的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煤及液化残渣中硫的形态和分类 | 第20-23页 |
·煤中硫的形态和分类 | 第21-22页 |
·液化残渣中硫的来源、形态和分类 | 第22-23页 |
·热转化中硫化物的释放、迁移、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 | 第23-31页 |
·热转化时硫化物的生成和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热转化时硫化物的转化和迁移 | 第25-28页 |
·热转化时硫化物的控制措施 | 第28-31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选题背景 | 第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 | 第33-41页 |
·实验样品的制备及预处理 | 第33-34页 |
·煤液化残渣样品及预处理样品 | 第33页 |
·含硫模型物的选取及样品的制备 | 第33-34页 |
·热天平实验 | 第34-36页 |
·实验装置及原理 | 第34-35页 |
·实验方案及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固定床-程序升温-质谱检测装置 | 第36-37页 |
·实验装置及原理 | 第36-37页 |
·实验方案 | 第37页 |
·样品分析和产品检测 | 第37-39页 |
·样品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 | 第37-38页 |
·固体红外(FTIR)分析 | 第38-39页 |
·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连用(SEM-EDX)分析 | 第39页 |
·物理吸附(BET)分析 | 第39页 |
·实验所用试剂和设备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煤液化残渣及模型物样品热分析 | 第41-46页 |
·煤液化残渣的热分析实验 | 第41-46页 |
·N2气氛下液化残渣的失重研究 | 第41-42页 |
·CO2气氛下液化残渣的失重研究 | 第42-43页 |
·Air气氛下液化残渣的失重研究 | 第43-44页 |
·不同气氛对液化残渣失重行为对比研究 | 第44-46页 |
·含硫模型物样品的热分析实验 | 第46页 |
·N2气氛下模型物样品的失重研究 | 第46-48页 |
·CO2气氛下模型物样品的失重研究 | 第48-49页 |
·Air气氛下模型物样品的失重研究 | 第49-50页 |
·不同气氛下模型物样品失重行为对比研究 | 第50-51页 |
·残渣固相的检测分析 | 第51页 |
·液化残渣的BET检测分析 | 第51-53页 |
·液化残渣的固体红外分析 | 第53-54页 |
·液化残渣的SEM-EDX分析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残渣及模型物的固定床-质谱检测分析 | 第58-78页 |
·液化残渣中硫化物的动态迁移研究 | 第58页 |
·N2气氛下液化残渣中硫化物的动态迁移 | 第58-62页 |
·CO2气氛下液化残渣中硫化物的动态迁移 | 第62-65页 |
·Air气氛下液化残渣中硫化物的动态迁移 | 第65-68页 |
·含硫模型物中硫化物的动态迁移研究 | 第68页 |
·活性焦和模型物性质分析 | 第68-70页 |
·N2气氛下含硫模型物中硫化物的动态迁移 | 第70-72页 |
·CO2气氛下含硫模型物中硫化物的动态迁移 | 第72-74页 |
·Air气氛下含硫模型物中硫化物的动态迁移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残渣的反应动力学及硫化物逸出机理 | 第78-93页 |
·热分析动力学模型 | 第78-79页 |
·FC微分法 | 第78-79页 |
·等转化率法 | 第79页 |
·DEAM法 | 第79页 |
·模型选取和结果分析 | 第79-88页 |
·热解动力学计算结果 | 第80-83页 |
·气化动力学计算结果 | 第83-86页 |
·燃烧动力学计算结果 | 第86-88页 |
·硫化物的逸出机理 | 第88-91页 |
·无机硫模型物中硫化物可能的逸出机理 | 第89-90页 |
·有机硫模型物中硫化物可能的逸出机理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3-96页 |
本文总结 | 第93-94页 |
创新性 | 第94-95页 |
文章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