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油田G52井区长101层段沉积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沉积(微)相和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沉积(微)相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19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6页 |
·盆地延长组沉积演化 | 第16-17页 |
·地层特征 | 第17页 |
·地层对比 | 第17-19页 |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 | 第17-18页 |
·标志层建立与小层对比划分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沉积微相 | 第19-38页 |
·物源分析 | 第19-20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20-28页 |
·沉积岩的颜色与岩石结构 | 第20-22页 |
·沉积构造特征 | 第22-25页 |
·粒度分析 | 第25-27页 |
·测井相特征 | 第27-28页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8-29页 |
·沉积微相展布 | 第29-38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29-32页 |
·剖面相分析 | 第32页 |
·平面相分析 | 第32-38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38-71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38-44页 |
·岩石类型 | 第38页 |
·碎屑组分特征 | 第38-40页 |
·填隙物特征 | 第40-43页 |
·岩石结构特征 | 第43-44页 |
·微观结构特征 | 第44-52页 |
·孔隙喉道类型 | 第44-48页 |
·孔隙度渗透率特征 | 第48-49页 |
·储层微观渗流特征 | 第49-52页 |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特征 | 第52-71页 |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第52-56页 |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第56-58页 |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 第58-71页 |
第五章 储层成岩作用 | 第71-92页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71-81页 |
·压实作用 | 第71-72页 |
·胶结作用 | 第72-75页 |
·交代作用 | 第75-76页 |
·溶解作用 | 第76-77页 |
·破裂作用 | 第77-81页 |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 第81-83页 |
·成岩阶段划分的标准 | 第81页 |
·成岩阶段划分 | 第81-82页 |
·成岩序列 | 第82-83页 |
·成岩相类型及平面展布 | 第83-92页 |
·成岩相类型 | 第83-87页 |
·成岩相平面展布 | 第87-92页 |
第六章 影响储层特征的地质因素分析 | 第92-95页 |
·沉积条件和环境 | 第92-93页 |
·成岩作用的影响 | 第93-94页 |
·构造因素的影响 | 第94-95页 |
认识与结论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