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视野下佤族清戏的传承与传播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论 | 第7-14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7-9页 |
1、 论题研究的重要性 | 第7-9页 |
2、 知识的积累运用和研究的兴趣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2、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三)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 村落语境中的佤族清戏 | 第14-25页 |
(一) 荷花乡甘蔗寨概况 | 第14-19页 |
1、 历史渊源 | 第14页 |
2、 地理环境 | 第14-16页 |
3、 生活礼俗 | 第16-19页 |
(二) 佤族清戏相关介绍 | 第19-25页 |
1、 佤族清戏的源流及发展 | 第19-21页 |
2、 佤族清戏的传承方式 | 第21页 |
3、 佤族清戏的剧目与表演形式 | 第21-23页 |
4、 佤族清戏的活动场所 | 第23-25页 |
二、 影视视野下佤族清戏传承与传播的概况 | 第25-36页 |
(一) 佤族清戏传承传播的现状 | 第25-29页 |
(二) 佤族清戏传承传播的局限 | 第29-36页 |
1、 作品数量缺乏 | 第29-31页 |
2、 市场开发程度低 | 第31-32页 |
3、 形式表达单一 | 第32-33页 |
4、 本真的缺失 | 第33-34页 |
5、 专业人才缺乏 | 第34-36页 |
三、 影视视野下佤族清戏传承传播的特点及价值 | 第36-49页 |
(一) 佤族清戏传承传播的特点 | 第36-42页 |
1、 客观的写意记录 | 第36-37页 |
2、 直观的视听传达 | 第37-39页 |
3、 艺术的再度创作 | 第39-40页 |
4、 第三维度的立体建构 | 第40-42页 |
(二) 佤族清戏传承传播的价值 | 第42-49页 |
1、 保存佤族清戏的原生形态 | 第42-43页 |
2、 提升佤族清戏的文化生态空间 | 第43-45页 |
3、 创造佤族清戏新颖的审美方式 | 第45-46页 |
4、 强化佤族清戏表达的时效性 | 第46-47页 |
5、 增强佤族清戏对审美主体的引导性 | 第47-48页 |
6、 开发佤族清戏隐性价值 | 第48-49页 |
四、 影视视野下佤族清戏传承传播的启示 | 第49-54页 |
(一) 注重影视媒介运用的科学性 | 第49-50页 |
(二) 注重文化的创新与变易 | 第50-51页 |
(三) 加深影视作品的开发程度 | 第51-52页 |
(四) 加强“活性资源”的有效挖掘 | 第52页 |
(五) 注重媒介从业人员培养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7页 |
(一) 影视媒介传承传播的活态化 | 第54-55页 |
(二) 影视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互补运用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