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1 香蕉的种植 | 第15页 |
2 氨基乙酰丙酸(ALA)的出现 | 第15-24页 |
·ALA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6页 |
·ALA的生物合成 | 第16-19页 |
·ALA的生物功能及其研究价值 | 第19-23页 |
·ALAS的基因工程研究国内外进展 | 第23-24页 |
3 香蕉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24-33页 |
·香蕉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24-27页 |
·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27-32页 |
·香蕉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4 实验目的与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章 香蕉茎尖薄片不定芽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5-41页 |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材料 | 第35页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配制 | 第35-36页 |
·不定芽诱导试验设计 | 第36页 |
·不定芽生根 | 第36页 |
·数据统计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NAA与6-BA不同浓度组合对香蕉假茎薄片再生的影响 | 第36-37页 |
·暗培养时间对香蕉薄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生根 | 第38页 |
3 讨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香蕉茎尖薄片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41-49页 |
摘要 | 第41页 |
ABSTRACT | 第41-4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5页 |
·材料 | 第42-44页 |
·方法 | 第44页 |
·遗传转化步骤 | 第44-4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浸染过程中震荡辅助方法对香蕉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45页 |
·AS、Pro对抗性芽再生的影响 | 第45-46页 |
·Km对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香蕉抗性幼苗的分子检测 | 第49-57页 |
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49-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3页 |
·材料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抗性‘巴西’香蕉芽的GUS组织染色检测 | 第53-54页 |
·抗性‘巴西’香蕉植株的PCR检测 | 第54-55页 |
·抗性‘巴西’香蕉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55页 |
·转基因香蕉株系ALA合酶活性和内源ALA含量 | 第55-56页 |
·抗性芽生根与移栽 | 第56页 |
3 讨论 | 第56-57页 |
第五章 转ALAS基因香蕉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第57-67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57-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材料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JIP-test分析 | 第59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不同株系香蕉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转基因香蕉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分析 | 第60页 |
·低温胁迫对香蕉叶片Vj、Vi、ψ_0和φE_0的影响 | 第60-61页 |
·低温胁迫对香蕉叶片φP_0、PI_(ABS)、PI_(CS)、RC/CS的影响 | 第61-62页 |
·低温胁迫对香蕉叶片PSⅡ反应中心能量吸收、捕获及电子传递效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低温胁迫对香蕉叶片PSⅠ在820nm吸收曲线变化的影响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7页 |
全文结论 | 第67-6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