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1 导论 | 第11-3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31页 |
·主体功能区的研究现状 | 第13-25页 |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31-33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3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3-34页 |
2 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学概述 | 第34-56页 |
·主体功能区概述 | 第34-47页 |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 | 第34-36页 |
·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 第36-44页 |
·主体功能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重构 | 第44-47页 |
·生态经济学概述 | 第47-56页 |
·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 第47-52页 |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 第52-56页 |
3 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依据 | 第56-69页 |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 第56-66页 |
·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 第56-59页 |
·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 第59-62页 |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 | 第62-64页 |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64-66页 |
·生态经济平衡理论 | 第66-68页 |
·生态经济效益理论 | 第68-69页 |
4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生态经济学直接理论依据 | 第69-85页 |
·生态经济区划理论 | 第69-71页 |
·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的理论依据 | 第71-85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71-79页 |
·开发强(密)度 | 第79-84页 |
·发展潜力 | 第84-85页 |
5 生态经济学视野下主体功能区的规划 | 第85-106页 |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路——生态经济规划理论 | 第85-93页 |
·生态经济规划的概念和历史演化 | 第85-86页 |
·生态经济规划的指导思想 | 第86页 |
·生态经济规划的原则 | 第86-88页 |
·生态经济规划的内容 | 第88-90页 |
·生态经济规划的方法 | 第90-93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规划的途径——生态产业 | 第93-99页 |
·生态产业的设计 | 第93-95页 |
·生态产业的定义 | 第95-96页 |
·生态产业分类 | 第96-99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规划的重点——生态城市 | 第99-106页 |
·生态城市的概念 | 第99-100页 |
·生态城市系统的分析 | 第100-102页 |
·生态城市规划 | 第102-106页 |
6 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 | 第106-132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原因 | 第107-108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价值基础 | 第108-114页 |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价值 | 第108-112页 |
·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价 | 第112-114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 | 第114-120页 |
·相关的公共产品理论 | 第114-115页 |
·相关的外部性理论 | 第115-116页 |
·相关的区域生态补偿理论 | 第116-120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原则——生态经济伦理 | 第120-129页 |
·生态经济伦理的产生 | 第120-123页 |
·生态经济伦理的内容 | 第123-128页 |
·生态经济伦理体系的构建 | 第128-129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模式 | 第129-132页 |
7 生态经济学视野下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建设实践及探索 | 第132-159页 |
·山东省概况 | 第132-140页 |
·山东省的资源环境情况 | 第132-133页 |
·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情况 | 第133-136页 |
·山东省的生态经济发展 | 第136-140页 |
·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 第140-148页 |
·统计模型介绍 | 第140-142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142-143页 |
·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 第143-148页 |
·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 第148-159页 |
·山东省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 第148-153页 |
·生态城市建设案例——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的转型 | 第153-159页 |
8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159-162页 |
·研究结论 | 第159-160页 |
·展望 | 第160-162页 |
附录 | 第162-164页 |
就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80页 |
后记 | 第180-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