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缩略语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2 实验研究 | 第13-27页 |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3-14页 |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饲养条件 | 第13页 |
·实验试剂 | 第13-14页 |
·主要仪器 | 第14页 |
·造模与分组 | 第14页 |
·给药方法 | 第14-15页 |
·各组小鼠喂养流程 | 第15页 |
·观测指标及测试方法 | 第15-18页 |
·一般状态观察 | 第15页 |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 第15-16页 |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16-17页 |
·光镜标本的制备及观测 | 第16页 |
·电镜标本的制备及观测 | 第16-17页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BCC中VEGF、VEGFR2表达 | 第17页 |
·WESTERN-BLOT检测视网膜VEGF蛋白相对表达 | 第17-18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8-19页 |
·实验结果 | 第19-27页 |
·一般情况 | 第19页 |
·造模前(2月龄)情况 | 第19页 |
·各组小鼠6月龄情况 | 第19页 |
·各组小鼠7月龄情况 | 第19页 |
·体质量变化比较 | 第19-20页 |
·生化指标比较 | 第20-22页 |
·血脂指标比较 | 第20-21页 |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第21-22页 |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Bruch's膜(BM)厚度比较 | 第22页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BCC中VEGF、VEGFR2结果比较 | 第22-24页 |
·Western-blot检测视网膜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对比 | 第24-25页 |
·透射电镜下RBCC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25-27页 |
·RPE的变化 | 第25页 |
·BM的变化 | 第25页 |
·CC的变化 | 第25-27页 |
3 讨论 | 第27-46页 |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27页 |
·理论依据 | 第27-32页 |
·中医理论依据 | 第27-30页 |
·祖国医学对痰瘀与AMD关系的认识 | 第27-29页 |
·中医学者对AMD的新认识 | 第29-30页 |
·西医理论依据 | 第30-32页 |
·ApoE-/-小鼠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ApoE-/-小鼠与AMD之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血脂异常影响AMD发病机制分析 | 第32-33页 |
·RBCC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分析 | 第33-34页 |
·VEGF/VEGFR2在AMD中的作用分析 | 第34-36页 |
·健脾祛瘀法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第36-39页 |
·组方理论依据 | 第36页 |
·具体中药分析 | 第36-39页 |
·健脾祛瘀法作用机制探讨 | 第39-46页 |
·改善脂代谢紊乱、脉络膜毛细血管动力学异常 | 第39-42页 |
·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症方面 | 第40页 |
·在改善血流变方面 | 第40-42页 |
·延缓RPE—Bruch's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病变的发生 | 第42-44页 |
·下调RBCC上VEGF、VEGFR2的表达 | 第44-46页 |
4 实验相关问题及展望 | 第46-48页 |
·关于实验动物情况说明 | 第46页 |
·关于WESTERN-BLOT未检测视网膜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情况的分析 | 第46-47页 |
·关于通过光镜、透射电镜法未观测到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附图 | 第59-65页 |
综述 | 第6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表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