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9页 |
一、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 目前党的思想建设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 对农村基层思想建设的研究 | 第14-16页 |
三、 研究内容、方法及理论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 所用理论 | 第17页 |
四、 论文难点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的重要性 | 第19-26页 |
一、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19-20页 |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必然要求 | 第20-22页 |
三、 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 第22-23页 |
四、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必然要求 | 第23-24页 |
五 、实现民族团结 、建设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的必然要求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姚安县大河口乡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26-39页 |
一、 姚安县大河口乡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一) 姚安县大河口乡简介 | 第26-27页 |
(二) 姚安县大河口乡党员基本情况 | 第27页 |
二、 姚安县大河口乡党组织思想建设的基本做法 | 第27-35页 |
(一) 结合党组织建设创新思想建设 | 第27-29页 |
(二)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 | 第29-30页 |
(三) “四群”教育带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 第30-31页 |
(四) 加大财政投入来夯实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建设 | 第31-32页 |
(五) 发展村集体经济来增强村党组织物质基础 | 第32页 |
(六) 围绕群众利益抓党建 | 第32-33页 |
(七) 建立健全党内帮扶机制 | 第33-34页 |
(八) 十八大以来姚安县大河口乡党组织思想建设的举措 | 第34-35页 |
三、 姚安县大河口乡党组织思想建设取得成效 | 第35-39页 |
(一) 党员的思想素质明显提高 | 第35页 |
(二) 思想建设促进制度建设 | 第35-36页 |
(三) 远程教育和“农村党员书屋”开创学习型党组织新局面 | 第36-37页 |
(四) 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断提高 | 第37页 |
(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姚安县大河口乡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8页 |
一、 姚安县大河口乡党组织思想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9-44页 |
(一) 村党总支之间发展不平衡 | 第39页 |
(二) 农民务工导致村党组织后继无人 | 第39-40页 |
(三) 村干部待遇低,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 | 第40-41页 |
(四) 地理环境因素对党员教育的影响 | 第41页 |
(五) 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和素质不高 | 第41-42页 |
(六) 党员自身的原因 | 第42-43页 |
(七) 农村特殊的政治生态 | 第43-44页 |
二、 姚安县大河口乡党组织思想建设的原因分析 | 第44-48页 |
(一) 思想观念不适应 | 第44-45页 |
(二) 党员意识弱化 | 第45页 |
(三) 党员教育经费不足 | 第45-46页 |
(四) 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足 | 第46-47页 |
(五) 城乡差别导致人才外流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加强姚安县大河口乡党组织思想建设的思考 | 第48-60页 |
一、 拓宽党员思想建设的途径 | 第48-53页 |
(一) 利用党校资源来加强党员思想教育 | 第49-50页 |
(二)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 第50页 |
(三) 搞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 第50-51页 |
(四)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 | 第51-52页 |
(五)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后备力量建设 | 第52-53页 |
二、 建立健全党组织思想建设的长效机制 | 第53-58页 |
(一)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建设 | 第53页 |
(二) 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 第53-55页 |
(三) 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 第55-58页 |
三、 借鉴党内外党组织思想建设的成功经验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