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23页 |
·稻瘟病菌 | 第9-15页 |
·稻瘟病与稻瘟病菌 | 第9页 |
·稻瘟病菌的病害周期和侵染循环 | 第9-11页 |
·稻瘟病菌侵染相关信号传导途径 | 第11-15页 |
·14-3-3 蛋白 | 第15-20页 |
·14-3-3 蛋白的简介 | 第15-16页 |
·14-3-3 蛋白的结构 | 第16-17页 |
·14-3-3 蛋白的功能 | 第17-20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3-37页 |
·材料 | 第23-28页 |
·菌种及质粒 | 第23页 |
·工具酶及相关试剂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4-25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5-28页 |
·方法 | 第28-37页 |
·稻瘟病菌总DNA及R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琼脂糖DNA凝胶电泳 | 第29-30页 |
·酶切和连接反应体系及过程 | 第30-32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方法 | 第32-33页 |
·农杆菌电转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33-34页 |
·菌落PCR验证 | 第34页 |
·农杆菌与M.grisea孢子共培养 | 第34页 |
·菌落生长速率及产孢量 | 第34页 |
·渗透压实验 | 第34-35页 |
·稻瘟病菌产孢培养、孢子收集和附着胞诱导培养 | 第35页 |
·稻瘟病菌附着胞的诱导 | 第35页 |
·菌丝生长实验 | 第35页 |
·糖原染色 | 第35-36页 |
·大麦离体接种 | 第36页 |
·DAPI及FM4-64染色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7-61页 |
·M.grisea 14-3-3基因的分离和克隆 | 第37-39页 |
·敲除载体pLH2,pLH4,及pLH12的构建 | 第39-47页 |
·M.grisea基因组的提取 | 第41页 |
·稻瘟病菌敲除基因片段PCR | 第41-43页 |
·质粒和目的基因1的酶切和连接 | 第43-44页 |
·质粒pLH1,pLH3和pLH11酶切验证 | 第44页 |
·pLH1,pLH3和pLH11质粒与目的片段2的酶切与连接 | 第44-46页 |
·pLH2,pLH4与pLH12质粒的验证 | 第46-47页 |
·构建质粒转入农杆菌AGL1 | 第47-48页 |
·敲除菌株的验证 | 第48-50页 |
·突变株表型分析 | 第50-52页 |
·突变体的菌落直径 | 第50-51页 |
·突变体的菌丝形态 | 第51-52页 |
·突变体对渗透压的耐受性 | 第52-54页 |
·突变体菌丝的生长过程 | 第54页 |
·突变体产孢量变化 | 第54-56页 |
·突变体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 | 第56-58页 |
·分生孢子在亲水界面上的生长 | 第58页 |
·糖原的胞内分布 | 第58-59页 |
·突变体的致病性 | 第59-60页 |
·DAPI及FM4-64染色 | 第60-61页 |
4 结论 | 第61-62页 |
5 展望 | 第62-6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7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1-72页 |
8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