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图表目录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 ·瘤胃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 ·瘤胃模拟技术的类型 | 第14-16页 |
| ·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 | 第16-22页 |
| ·瘤胃模拟装置的应用领域 | 第22-25页 |
|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 第23-24页 |
| ·评定反刍动物日粮营养价值 | 第24-25页 |
| ·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的评定 | 第25页 |
| ·现有连续培养瘤胃模拟装置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双外流连续培养瘤胃模拟系统设计 | 第28-50页 |
| 第一节 双外流连续培养瘤胃模拟系统结构的设计 | 第28-37页 |
| 1 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的原理设计 | 第28页 |
| 2 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关键部件结构设计 | 第28-34页 |
| ·发酵罐 | 第28-31页 |
| ·搅拌装置 | 第31-32页 |
| ·排气方式 | 第32-33页 |
| ·排液装置 | 第33-34页 |
| ·排固装置 | 第34页 |
| 3 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整体结构的确定 | 第34-36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基于DCS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37-50页 |
| 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37-38页 |
| ·控制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 第37页 |
| ·控制系统体系组成 | 第37-38页 |
| 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38-41页 |
| ·直接控制层 | 第39-40页 |
| ·监控层硬件设计 | 第40-41页 |
| ·管理层计算机硬件配置 | 第41页 |
| 3 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41-44页 |
| ·直接控制层软件流程 | 第42-43页 |
| ·监控层软件流程 | 第43-44页 |
| 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第44-49页 |
| ·监控层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第44-47页 |
| ·管理层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第47-49页 |
| 5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双外流连续培养瘤胃模拟系统综合测试 | 第50-58页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 ·pH | 第53-54页 |
| ·干物质消失率 | 第54页 |
| ·排气次数 | 第54-55页 |
| ·原虫变化情况 | 第55页 |
| ·总挥发性脂肪酸变化情况 | 第55-56页 |
| ·溢流液中氨态氮浓度变化 | 第56页 |
| 3 讨论 | 第56-57页 |
| 4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双外流连续培养瘤胃模拟系统运行参数研究及验证 | 第58-78页 |
| 第一节 不同稀释率对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发酵性能的影响 | 第58-7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 ·不同稀释率条件下适应期与正试期的发酵状况 | 第60-65页 |
| ·试验期间不同稀释对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发酵的影响 | 第65-68页 |
| 3 讨论 | 第68-71页 |
| ·pH和发酵终产物 | 第68-69页 |
| ·饲料常规营养成分 | 第69页 |
| ·原虫及微生物活性 | 第69-70页 |
| ·排气次数 | 第70-71页 |
| 4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二节 尼龙袋法测定验证日粮养分降解率 | 第72-7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 ·试验材料 | 第72页 |
| ·试验方法 | 第72-7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76页 |
| 3 讨论 | 第76-77页 |
| 4 小结 | 第77-7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8-80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78页 |
| 2 本研究创新性 | 第78-79页 |
| 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 缩写词表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2页 |
| 作者简介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