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18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6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6-18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9-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第20-22页
        1.5.1 创新点第20页
        1.5.2 研究的不足第20-22页
第二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第22-28页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相关概念解析第22-23页
        2.1.1 高校第22页
        2.1.2 后勤第22-23页
        2.1.3 社会化第23页
        2.1.4 高校后勤社会化第23页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相关理论阐述第23-28页
        2.2.1 社会分工理论第24页
        2.2.2 市场经济理论第24-25页
        2.2.3 制度变迁理论第25页
        2.2.4 高等教育理论第25页
        2.2.5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5-28页
第三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历程与阶段性成就第28-34页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历程第28-30页
        3.1.1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985—1991)第28-29页
        3.1.2 第二阶段:改革深化阶段(1992—1998)第29页
        3.1.3 第三阶段:突破发展阶段(1999—2002)第29-30页
        3.1.4 第四阶段:调整深化阶段(2003—今)第30页
    3.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第30-34页
        3.2.1 高校后勤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31页
        3.2.2 深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变革第31页
        3.2.3 后勤集团内部运行机制变化显著第31-32页
        3.2.4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第32页
        3.2.5 高校后勤员工观念转变第32页
        3.2.6 高校校园环境总体质量提升第32-34页
第四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4-40页
    4.1 高校后勤社会化现存问题第34-36页
        4.1.1 后勤理论基础不系统第34页
        4.1.2 社会化改革进程不彻底第34-35页
        4.1.3 国家政策与相关制度的缺失第35页
        4.1.4 市场监管不够完备第35-36页
        4.1.5 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第36页
        4.1.6 企业人才的缺失第36页
    4.2 高校后勤社会化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6-40页
        4.2.1 政府角度分析第37页
        4.2.2 学校角度分析第37-39页
        4.2.3 市场角度分析第39-40页
第五章 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及启示第40-48页
    5.1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及启示第40-43页
        5.1.1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第40-42页
        5.1.2 国外高校后期社会化经验启示第42-43页
    5.2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及启示第43-48页
        5.2.1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第43-45页
        5.2.2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及启示第45-48页
第六章 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目标的对策建议第48-54页
    6.1 从政府角度分析第48-49页
        6.1.1 科学发展,政策引导第48页
        6.1.2 资源整合,法律保障第48页
        6.1.3 构建体系,完善监管第48页
        6.1.4 合理平衡,持续支撑第48-49页
    6.2 从高校角度分析第49-51页
        6.2.1 协同发展,兼顾差异化需求第49-50页
        6.2.2 完善机制,迎接市场挑战第50-51页
    6.3 从市场角度分析第51-54页
        6.3.1 准确的发展方向第51页
        6.3.2 科学的竞争机制第51页
        6.3.3 优质的市场运营第51-52页
        6.3.4 合理的价格机制第52页
        6.3.5 规范的准入机制第52-54页
第七章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附件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静电纺ZnO-碳复合纳米纤维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传感应用
下一篇:丙纶喷丝板微孔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