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豆荚类论文--豇豆论文

郑州地区野生贼小豆主要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特性评价

致谢第1-11页
摘要第11-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18页
   ·贼小豆概述第13-14页
     ·生物特性第13-14页
     ·贼小豆(原变型)第14页
       ·小豇豆 f.minima(台湾植物志)第14页
       ·台湾小豇豆 f.dimorphophylla (台湾植物志)第14页
       ·细叶小豇豆 f.Lineris(Hosokawa) Huang et Ohashi(台湾植物志)第14页
   ·郑州野生贼小豆概述第14-18页
     ·资源分布区情况第14页
     ·基本植物学及生物学性状第14-15页
     ·营养成分及食用价值第15页
     ·国内外对野生贼小豆的研究概况第15页
     ·贼小豆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第15-16页
       ·生产效益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第15页
       ·品种的退化第15页
       ·野生贼小豆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第15-16页
     ·贼小豆种质资源的应用研究展望第16-18页
       ·药食同源及生物活性功能成分研究第16页
       ·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新的种质资源第16页
       ·贼小豆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及对重金属污染的适应性研究第16-18页
2 引言第18-19页
   ·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及意义第18页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8页
   ·课题研究的目标第18-19页
3 贼小豆的生物特性及物理品质的测定第19-22页
   ·引言第19页
   ·材料第19-20页
     ·材料及预处理第19页
     ·主要试验仪器与试剂第19-20页
   ·实验方法第20-22页
     ·千粒重的测定第20页
     ·容重的测定第20页
     ·相对密度的测定第20页
     ·水分的测定第20页
     ·酸度的测定第20页
     ·果荚出果率、果荚比率的测定第20-21页
     ·不完善粒检验第21页
     ·粒度变幅、种形指数的测定第21页
     ·贼小豆自流角、静止角的测定第21页
     ·种子净度的测定第21页
     ·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测定第21页
     ·贼小豆吸水特性第21-22页
4 贼小豆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第22-29页
   ·前言第22页
   ·实验部分第22-29页
     ·实验材料第22-23页
     ·主要试验试剂第23-24页
     ·氨基酸第24页
       ·色谱条件第24页
       ·标准混合溶液的制备第24页
       ·试液的制备和测定第24页
     ·脂肪酸第24-25页
       ·粗脂肪的提取第24-25页
       ·甲酯化试剂的配制第25页
       ·样品前处理第25页
       ·仪器条件第25页
     ·水溶性维生素第25-26页
       ·色谱条件第25页
       ·标准溶液的制备第25页
       ·样品的处理第25-26页
     ·脂溶性维生素第26页
       ·色谱条件第26页
       ·标准溶液的配制第26页
       ·样品的处理第26页
     ·矿物质第26-27页
       ·贼小豆样品处理第26页
       ·样品的消解第26-27页
       ·ICP-OES 仪器的工作参数第27页
       ·混合标准工作溶液制备第27页
     ·有机酸第27-28页
       ·色谱条件第27页
       ·流动相的配制第27页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7-28页
       ·样品的前处理第28页
     ·糖类化合物第28-29页
       ·色谱条件第28页
       ·标准曲线绘制第28页
       ·样品制备第28-29页
5 结果与分析第29-62页
   ·贼小豆果实生物特性及物理品质分析第29-31页
     ·基本物理品质指标测定结果第29-30页
     ·贼小豆种子外观形态的观察及果荚出果情况第30页
     ·贼小豆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第30页
     ·贼小豆吸水特性第30-31页
     ·贼小豆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分析第31页
   ·贼小豆果实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第31-59页
     ·氨基酸第31-37页
       ·水解条件的选择第31-32页
       ·线性关系、检出限和回收率第32页
       ·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实验第32-33页
       ·测定结果第33-35页
       ·各种味觉氨基酸的含量分析第35-36页
       ·样品中人体必须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质量分数与 WHO/FAO 推荐的氨基酸模式谱的比较第36页
       ·结论第36-37页
     ·脂肪酸第37-40页
       ·实验结果第37页
       ·脂肪酸的定性定量第37-38页
       ·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之比第38页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第38页
       ·精密度分析第38-39页
       ·稳定性试验第39页
       ·重复性试验第39页
       ·回收率试验第39页
       ·结论第39-40页
     ·水溶性维生素第40-42页
       ·色谱柱的选择第40页
       ·流动相及梯度洗脱条件的选择第40页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40页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第40-41页
       ·精密度试验第41页
       ·稳定性试验第41页
       ·方法的回收率测定第41-42页
       ·样品测定结果第42页
       ·结论第42页
     ·脂溶性维生素第42-45页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第42-43页
       ·重复性试验第43-44页
       ·精密度试验第44页
       ·回收率试验第44页
       ·样品含量测定第44-45页
       ·结论第45页
     ·矿物质元素第45-49页
       ·试验分析波长的选择第45页
       ·微波消解条件的优化第45页
       ·浸泡贼小豆料液比的选择第45-46页
       ·线性关系和检出限第46页
       ·样品加标回收率实验和精密度第46-47页
       ·样品测定结果第47-48页
       ·元素含量水平与品质分析第48页
       ·有毒元素含量分析第48-49页
       ·标准物质的验证分析第49页
       ·结论第49页
     ·有机酸第49-54页
       ·提取方式的选择第49-50页
       ·提取溶剂的选择第50页
       ·提取时间的确定第50页
       ·检测器及检测波长的选择第50页
       ·柱温的确定第50页
       ·流动相的选择及其 PH 值的确定第50页
       ·流速的确定第50-51页
       ·线性回归方程和检出限第51-52页
       ·精密度和加标回收试验第52页
       ·重现性试验第52页
       ·稳定性试验第52页
       ·不同采收期贼小豆样品有机酸成分含量第52-53页
       ·不同采收期贼小豆有机酸成分的动态积累规律第53-54页
       ·结论第54页
     ·糖类化合物第54-59页
       ·提取溶剂的选择第54页
       ·料液比的选择第54页
       ·提取时间的选择第54页
       ·检测电位的选择第54-55页
       ·柱温的选择第55页
       ·色谱柱与流量的选择第55页
       ·淋洗液的选择第55页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第55-56页
       ·精密度实验第56页
       ·加标回收率实验第56页
       ·稳定性实验第56页
       ·样品含量测定第56-58页
       ·结论第58-59页
   ·分析第59-62页
     ·氨基酸的含量及营养评价第61页
     ·脂肪酸的含量及营养评价第61页
     ·维生素的含量及营养评价第61-62页
     ·矿物质的含量及营养评价第62页
     ·有机酸的含量及营养评价第62页
     ·糖类化合物的含量及营养评价第62页
6 结论与建议第62-65页
   ·结论第62-63页
     ·创新点第63页
     ·不足之处第63页
   ·建议第63-65页
     ·贼小豆开发利用的可行性第63-64页
     ·重视基础研究第64页
     ·科学采集,开发贼小豆新产品第64页
     ·适当开展人工种植,充分保护资源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英文摘要第71-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菇发酵料栽培工艺研究
下一篇:不同灌溉下限对温室番茄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