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农药概述 | 第10-12页 |
·我国农药的生产使用情况 | 第10页 |
·农药的主要类型 | 第10页 |
·农药的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农药污染微生物修复研究 | 第11-12页 |
·多菌灵概述 | 第12-14页 |
·多菌灵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多菌灵的生产使用情况 | 第13页 |
·多菌灵的毒性作用 | 第13-14页 |
·多菌灵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多菌灵降解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16-28页 |
·材料 | 第16-18页 |
·样品 | 第16页 |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主要仪器 | 第16-17页 |
·培养基 | 第17-18页 |
·试验方法 | 第18-22页 |
·降解菌的分离 | 第18页 |
·降解菌的鉴定 | 第18-20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菌灵 | 第20-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7页 |
·降解菌的分离 | 第22页 |
·降解菌的鉴定 | 第22-23页 |
·多菌灵的谱图分析 | 第23-25页 |
·多菌灵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26页 |
·多菌灵的添加回收率 | 第26页 |
·多菌灵降解率的测定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菌株对多菌灵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28-37页 |
·材料 | 第28页 |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供试农药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菌株生长量与降解多菌灵之间的关系 | 第28-29页 |
·菌株降解特性的研究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菌株生长量与降解多菌灵间的动力曲线 | 第30-31页 |
·碳源对菌株生长及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 第31-32页 |
·氮源对菌株生长及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 第32-33页 |
·接种量对菌株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 第33-34页 |
·温度对菌株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 第34-35页 |
·pH对菌株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多菌灵降解酶的研究 | 第37-45页 |
·材料 | 第37页 |
·供试菌株 | 第37页 |
·供试农药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41页 |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降解酶的提取 | 第38页 |
·胞外酶液及胞内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酶活力的测定 | 第39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产生的降解酶 | 第39-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1页 |
·胞外酶液及胞内酶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 第41-42页 |
·酶活力的测定 | 第42页 |
·胞外酶电泳结果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包埋固定菌株对水中多菌灵的降解 | 第45-48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供试菌株 | 第45页 |
·供试农药 | 第45页 |
·包埋材料 | 第45-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不同处理方式对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页 |
·不同处理方式对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菌株对土壤中多菌灵的降解 | 第48-51页 |
·材料 | 第48页 |
·供试菌株 | 第48页 |
·供试农药 | 第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土壤预处理 | 第48页 |
·分组实验 | 第48-49页 |
·样品的提取与检测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菌株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研究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