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遗址公园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国外遗址公园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国内遗址公园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遗址公园概述 | 第21-39页 |
·遗址、遗址公园及相关概念 | 第21-27页 |
·遗址、遗产、遗迹 | 第21-25页 |
·遗址公园、公园 | 第25-27页 |
·国内外遗址公园发展概况 | 第27-30页 |
·遗址公园的产生 | 第27-28页 |
·国内外遗址公园的发展概况 | 第28-30页 |
·遗址公园的分类 | 第30-32页 |
·按照遗址的功能分类 | 第30-31页 |
·按照遗址的展示方式分类 | 第31页 |
·按照遗址公园的规模分类 | 第31-32页 |
·遗址公园与城市及其他公园的关系 | 第32-35页 |
·遗址公园与城市的关系 | 第32-34页 |
·遗址公园与其他公园的关系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9页 |
第3章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依据 | 第39-55页 |
·遗址公园建设的原则 | 第39-43页 |
·体现原真性原则 | 第39页 |
·整体保护与利用原则 | 第39页 |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39-40页 |
·展示文化性的原则 | 第40-41页 |
·体现主题性原则 | 第41-42页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2页 |
·保护生态的原则 | 第42-43页 |
·城乡背景 | 第43-45页 |
·城市文化 | 第43页 |
·城市经济 | 第43-44页 |
·城市政策 | 第44页 |
·自然环境 | 第44-45页 |
·人文环境 | 第45页 |
·遗址公园基地情况 | 第45-47页 |
·基地外部情况 | 第45-46页 |
·基地内部情况 | 第46-47页 |
·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前期准备 | 第47-53页 |
·遗址文化研究 | 第47-48页 |
·遗址考古研究 | 第48页 |
·建立遗址保护规划 | 第48-49页 |
·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 | 第49-51页 |
·遗址公园的定位、立意、构思、风格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遗址公园的遗址空间 | 第55-65页 |
·遗址空间及遗址空间环境 | 第55-61页 |
·遗址空间角色 | 第58-59页 |
·遗址的空间印象 | 第59-61页 |
·遗址的空间体系 | 第61页 |
·遗址空间的形态构成 | 第61-64页 |
·点式布局 | 第62页 |
·局部式布局 | 第62-63页 |
·整体式布局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遗址公园的功能构成及功能分区 | 第65-77页 |
·遗址公园功能构成 | 第65-68页 |
·遗址公园功能分区 | 第68-74页 |
·以历史格局分区 | 第69-70页 |
·以功能类别分区 | 第70-74页 |
·遗址公园功能定量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遗址公园的规划结构 | 第77-95页 |
·遗址公园的节点设计 | 第77-84页 |
·建筑节点 | 第77-79页 |
·广场节点 | 第79-82页 |
·景观节点 | 第82-84页 |
·遗址公园的轴线设计 | 第84-91页 |
·遗址公园的轴线构成要素 | 第85-89页 |
·轴线构成方式 | 第89-91页 |
·遗址公园的面域设计 | 第91页 |
·遗址公园的结构形式 | 第91-94页 |
·规则式 | 第91-92页 |
·多中心放射式 | 第92-93页 |
·鱼骨式 | 第93页 |
·混合式 | 第93-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第7章 遗址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 第95-113页 |
·遗址公园道路分类、分级 | 第95-98页 |
·对外交通 | 第95-96页 |
·内部交通 | 第96-98页 |
·遗址公园出入口 | 第98-105页 |
·出入口的布局 | 第99-103页 |
·出入口的形象 | 第103-105页 |
·遗址公园停顿空间及停车场 | 第105-106页 |
·停顿空间 | 第105页 |
·停车场 | 第105-106页 |
·遗址公园游览线路的设计 | 第106-107页 |
·遗址公园道路交通模式 | 第107-111页 |
·枝状式 | 第108-109页 |
·环路式 | 第109-110页 |
·混合式 | 第110-111页 |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8章 遗址公园的景观系统 | 第113-135页 |
·遗址公园遗址本体景观 | 第113-118页 |
·地上遗址景观 | 第113-116页 |
·地下遗址景观 | 第116-118页 |
·遗址公园人工景观 | 第118-126页 |
·建筑景观 | 第118-121页 |
·文化景观 | 第121-126页 |
·遗址公园自然环境景观 | 第126-130页 |
·地形 | 第126-127页 |
·水体 | 第127-129页 |
·植被 | 第129-130页 |
·遗址公园景观系统结构 | 第130-133页 |
·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9章 专题研究 | 第135-151页 |
·遗址公园的遗址保护与展示 | 第135-145页 |
·遗址公园遗址保护的模式 | 第135-137页 |
·遗址公园遗址保护的方法 | 第137-139页 |
·遗址内部环境的保护 | 第139页 |
·遗址外部环境的保护 | 第139-140页 |
·遗址展示方法 | 第140-145页 |
·遗址文化主题提炼与表达 | 第145-148页 |
·遗址公园文化主题 | 第146页 |
·文化主题的内容与提炼 | 第146-147页 |
·文化主题的表达 | 第147-148页 |
·遗址公园规模研究 | 第148-150页 |
·遗址公园人口规模 | 第149-150页 |
·平衡遗址公园容量的方法 | 第150页 |
·小结 | 第150-151页 |
结论 | 第151-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9页 |
附录 | 第159-1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