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旅游设施建筑形态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8页 |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 | 第13-16页 |
·我国旅游设施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建筑的地域性造就其形态与风格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相关概念综述 | 第18-22页 |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第19页 |
·旅游设施 | 第19-20页 |
·建筑形态 | 第20-22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25页 |
·国外旅游设施的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国内旅游设施的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5-2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5-2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2章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旅游设施发展演变分析 | 第28-38页 |
·长吉图地区建筑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28-32页 |
·自然条件 | 第28-29页 |
·历史发展 | 第29-30页 |
·文化背景 | 第30-32页 |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旅游设施的演变发展 | 第32-37页 |
·古代时期 | 第32-33页 |
·近代时期(1949 年以前) | 第33-34页 |
·现代时期(1949 年——2009 年) | 第34-36页 |
·长吉图战略发展时期(2009 年以后)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旅游设施区域分析 | 第38-57页 |
·长春地区 | 第38-43页 |
·历史文化街区 | 第38-40页 |
·会展旅游设施 | 第40-43页 |
·吉林地区 | 第43-46页 |
·五大雾凇观赏带 | 第44-45页 |
·吉林乌拉与满族民俗文化街 | 第45-46页 |
·图们江流域 | 第46-55页 |
·生态旅游与长白山旅游设施 | 第46-49页 |
·民俗旅游与朝鲜族风情民俗村 | 第49-53页 |
·国际化开放口岸与交通设施的地域性设计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旅游设施建筑形态分析 | 第57-80页 |
·形体与平面 | 第58-65页 |
·组合形体的衍生 | 第58-59页 |
·平面功能中的人性化设计 | 第59-61页 |
·旅游设施的选址 | 第61-65页 |
·空间营造 | 第65-70页 |
·信息传递性 | 第65-67页 |
·模糊空间的运用 | 第67-70页 |
·布局与尺度 | 第70-74页 |
·灵活性设计 | 第70-72页 |
·适宜的尺度 | 第72-74页 |
·生态环境 | 第74-77页 |
·尊重地域文化 | 第74-76页 |
·生态性营造 | 第76-77页 |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旅游设施建筑形态的趋势展望 | 第77-79页 |
·带有长吉图地域性特征的旅游设施建筑形态 | 第77页 |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旅游设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77-78页 |
·旅游设施的建筑形态特征研究启示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