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8-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陈万里的生平及摄影事迹 | 第16-24页 |
第一节 艺术天才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青年的摄影之恋 | 第17-21页 |
第三节 中年的考古之途——考古界的“徐霞客” | 第21-24页 |
第二章 陈万里摄影所在的文艺环境 | 第24-34页 |
第一节 迷离:走在民族压迫和封建解放的缝隙间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尴尬:摄影的“巫术”观念、政治工具以及匠气色彩 | 第26-31页 |
第三节 转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传统美学的回归 | 第31-34页 |
第三章 陈万里摄影创作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 第34-60页 |
第一节 趣味主义者的绽放:从消遣娱乐到陶冶心性 | 第34-38页 |
第二节 摄影艺术团体的先驱:光社,最早的摄影艺术家组织 | 第38-44页 |
第三节 摄影艺术的集体狂欢:早期摄影展热潮 | 第44-50页 |
第四节 摄影美学先导:摄影“造美论”与《大风集》的文化诉求 | 第50-55页 |
第五节 艺术理想的升华:摄影艺术的民族化探索 | 第55-60页 |
第四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摄影艺术的嬗变——美术摄影的兴起 | 第60-82页 |
第一节 摄影艺术的起源:“摄影得艺名于中土将由此始” | 第60-67页 |
第二节 南北摄影的互动:摄影共同体的形成 | 第67-75页 |
第三节 美术摄影的开端:中国摄影从婴儿期走向世界舞台 | 第75-82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2-8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82-85页 |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