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 小麦重要真菌病害及其危害 | 第12-15页 |
·小麦纹枯病病原与危害 | 第12-13页 |
·小麦纹枯病为害症状 | 第12页 |
·小麦纹枯病病原与发病规律 | 第12-13页 |
·小麦全蚀病概述 | 第13-15页 |
·小麦全蚀病为害症状 | 第13-14页 |
·小麦纹全蚀病病原与发病规律 | 第14-15页 |
2 植物根际促生抗病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植物根际促生菌概述 | 第15-16页 |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生防机制 | 第16-20页 |
·拮抗作用 | 第16-17页 |
·促进植物的生长 | 第17-18页 |
·根际定植 | 第18-19页 |
·竞争作用 | 第19页 |
·诱导系统抗性 | 第19-20页 |
·小麦纹枯病的生物防治现状 | 第20-21页 |
·小麦全蚀病的生物防治现状 | 第21页 |
3 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污染土壤中根际微生物的采集和筛选 | 第23-36页 |
1 前言 | 第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材料 | 第23-2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供试土壤 | 第24页 |
·供试小麦种子及植物病原真菌 | 第24页 |
·主要试剂溶液 | 第24-25页 |
·所需引物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土样采集 | 第25页 |
·循环富集 | 第25-26页 |
·末端稀释计数 | 第26页 |
·分离保藏 | 第26-27页 |
·病原真菌的活化与培养 | 第27页 |
·拮抗小麦病原真菌土壤根际细菌的筛选 | 第27页 |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27页 |
·菌株的16S rDNA分子辅助鉴定 | 第27-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污染土壤中的菌落密度 | 第29-31页 |
·土壤根际微生物分离、筛选结果 | 第31-34页 |
4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逆境土壤中的PGPR对小麦重要真菌病害的生防作用及其机制初步的研究 | 第36-56页 |
1 前言 | 第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4页 |
·材料 | 第36-3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根际细菌菌株 | 第37页 |
·植物病原真菌及线虫 | 第37-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所用引物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4页 |
·拮抗细菌水解酶和次生代谢物活性的测定 | 第39-40页 |
·对抗生素相关合成基因的检测的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 第40页 |
·抗生素合成基因的测序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40-41页 |
·小麦真菌病害温室防治实验 | 第41-43页 |
·TM5405菌株抗菌杀虫活性及活性物质的初步分析 | 第43-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根际细菌抗菌活性物质产生分析 | 第44-47页 |
·拮抗细菌水解酶和次生代谢物活性的测定 | 第44-45页 |
·PCR对相关抗生素合成基因的检测 | 第45-47页 |
·抗生素合成基因的测序及构建系统进化树 | 第47-50页 |
·温室抗病效果 | 第50-53页 |
·在中国华中农业大学进行温室盆钵实验 | 第50-51页 |
·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温室试管实验 | 第51-53页 |
·辣椒溶杆菌TM5405抗菌谱的测定及抗菌作用分析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逆境土壤中PGPR对油菜的促生和抗逆作用 | 第56-69页 |
1 前言 | 第56-5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材料 | 第57-5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7页 |
·根际细菌菌株 | 第57页 |
·抗逆供试土壤 | 第57页 |
·主要试剂 | 第57-59页 |
·所用引物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促进植物生长的特性 | 第59-60页 |
·ACC脱氨酶的PCR检测 | 第60-61页 |
·逆境适应性 | 第61-6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2-67页 |
·促进植物生长的特性 | 第62-63页 |
·PGPR对油菜根的促生作用 | 第63-64页 |
·acdS基因的测序及构建系统进化树 | 第64-66页 |
·逆境适应性 | 第66-67页 |
·PGPR对盐和重金属的耐受性 | 第66页 |
·PGPR在过酸土性壤中温室抗逆实验结果 | 第66-67页 |
4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1 结论 | 第69-71页 |
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
附录一 部分序列 | 第84-88页 |
附录二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