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相山铀矿田遥感蚀变提取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图目录 | 第9-10页 |
| 表目录 | 第10-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工作概述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 ·研究工作量 | 第16-18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26页 |
| ·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 第18-19页 |
| ·地层 | 第19-22页 |
| ·青白口系 | 第20-21页 |
| ·泥盆系—石炭系 | 第21页 |
| ·三叠系 | 第21页 |
| ·白垩系 | 第21-22页 |
| ·第四系 | 第22页 |
| ·构造 | 第22-23页 |
| ·岩浆岩 | 第23-24页 |
| ·矿产 | 第24-26页 |
| 3 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26-41页 |
| ·数据选择与处理 | 第26-28页 |
| ·数据选择原则 | 第26页 |
| ·ASTER 数据简介 | 第26-27页 |
| ·遥感影像预处理流程 | 第27-28页 |
| ·遥感影像辐射校正 | 第28-32页 |
| ·辐射定标 | 第28-29页 |
| ·大气校正 | 第29-32页 |
| ·影像配准 | 第32-36页 |
| ·影像校正方法 | 第32页 |
| ·重采样方法 | 第32-33页 |
| ·配准过程和结果 | 第33-36页 |
| ·影像镶嵌 | 第36-37页 |
| ·直方图匹配 | 第36页 |
| ·小波变换 | 第36-37页 |
| ·镶嵌操作和结果 | 第37页 |
| ·遥感影像几何精校正 | 第37-39页 |
| ·标准数字地形图制作 | 第37-38页 |
| ·几何精校正 | 第38-39页 |
| ·影像裁剪 | 第39-41页 |
| 4 蚀变提取依据和主要类型 | 第41-52页 |
| ·蚀变提取地质依据 | 第41-42页 |
| ·蚀变提取光谱依据 | 第42-43页 |
| ·蚀变提取的主要矿物类型 | 第43-46页 |
| ·粘土矿物 | 第43-44页 |
| ·碳酸盐矿物 | 第44-45页 |
| ·含铁离子矿物 | 第45-46页 |
| ·相山矿化蚀变 | 第46-52页 |
| ·蚀变阶段划分 | 第47-48页 |
| ·矿化蚀变类型与光谱特征 | 第48-52页 |
| 5 研究区蚀变信息提取 | 第52-85页 |
| ·蚀变提取流程 | 第52页 |
| ·蚀变提取方法 | 第52-55页 |
| ·比值法 | 第53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53-54页 |
| ·混合像元分解技术 | 第54页 |
| ·光谱角技术 | 第54-55页 |
| ·干扰信息去除 | 第55-59页 |
| ·植被 | 第55-57页 |
| ·水体 | 第57-58页 |
| ·第四系 | 第58页 |
| ·阴影 | 第58-59页 |
| ·矿化蚀变光谱特征 | 第59-61页 |
| ·基于比值法蚀变提取 | 第61-65页 |
| ·铁染蚀变信息提取 | 第62-63页 |
| ·绿泥石化信息提取 | 第63-65页 |
|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蚀变提取 | 第65-78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65-66页 |
| ·绿泥石化信息提取 | 第66-70页 |
| ·Fe~(3+)离子信息提取 | 第70-74页 |
| ·碳酸盐蚀变信息提取 | 第74-78页 |
| ·比值+主成分分析法蚀变提取 | 第78-82页 |
| ·蚀变提取成果评价 | 第82-85页 |
| ·比值法提取成果评价 | 第83页 |
| ·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成果评价 | 第83页 |
| ·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成果评价 | 第83-84页 |
| ·综合分析评价 | 第84-85页 |
| 6 结论 | 第85-87页 |
| ·主要认识与成果 | 第85-86页 |
| ·存在问题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附录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