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言 | 第9-17页 |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2页 |
(二) 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 | 第12-15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 胡政之新闻评论的背景 | 第17-24页 |
(一) 胡政之新闻评论的时代背景 | 第17-20页 |
1、从《大共和日报》到首次入主《大公报》时期 | 第17页 |
2、创办"国闻通讯社"和《国闻周报》时期 | 第17-19页 |
3、新记《大公报》时期 | 第19-20页 |
(二) 胡政之的知识结构 | 第20-21页 |
(三) 胡政之的新闻思想 | 第21-24页 |
二 胡政之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说 | 第24-48页 |
(一) 关于老西开案的评说 | 第24-26页 |
(二) 关于一战中对德外交和善后问题的评说 | 第26-34页 |
1、关于是否对德断交和加入战团的分析 | 第26-28页 |
2、对德宣战后中国面临的挑战 | 第28-34页 |
(三) 关于张勋复辟事件的评说 | 第34-38页 |
(四) 关于国民会议运动的评说 | 第38-40页 |
(五) 关于五卅惨案与五卅运动的评说 | 第40-43页 |
(六) 关于二战后的美国与世界局势的评说 | 第43-48页 |
1、对美苏关系的预言 | 第44-45页 |
2、对中美关系的预测 | 第45页 |
3、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判断 | 第45-46页 |
4、对处置日本的意见 | 第46-48页 |
三 胡政之新闻评论的主要关注点 | 第48-60页 |
(一) 崇尚法律、尊重事实 | 第48-51页 |
1、重视法理和事实依据 | 第48-50页 |
2、实行宪政,宪法是关键 | 第50-51页 |
3、批判违法事件 | 第51页 |
(二) 重视国民性的改造 | 第51-56页 |
1、改变国民消极主义思想 | 第52-53页 |
2、改变国民对政治的漠视 | 第53页 |
3、改变国民对外交的忽视 | 第53-55页 |
4、改善国民缺乏合作的问题 | 第55页 |
5、改善国民喜笼统含混不加分别的问题 | 第55-56页 |
(三) 聚焦外交和国际问题 | 第56-60页 |
1、中日关系 | 第56-58页 |
2、中俄关系 | 第58页 |
3、中美关系 | 第58-60页 |
四 胡政之政治态度的渐变轨迹 | 第60-68页 |
(一) 对段祺瑞政府的态度:支持——失望——反对 | 第60-63页 |
(二) 对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态度:嘲讽——"称颂"——反对 | 第63-66页 |
(三)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态度:批判——中立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