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P2P的分布式存储和传输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1页 |
·MP2P 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MP2P 数据存储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MP2P 的数据传输机制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移动 P2P 分布式存储和传输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论文结构 | 第33-36页 |
第2章 基于云存储的高可靠移动 P2P 存储模型 | 第36-52页 |
·相关工作 | 第36-39页 |
·云存储模式 | 第36-37页 |
·P2P 分布式存储 | 第37-38页 |
·MP2P 与云计算的结合 | 第38-39页 |
·比例分块存储模型 | 第39-44页 |
·交叉存储模型 | 第39-41页 |
·比例分块的构造 | 第41-42页 |
·比例存储模型的性质 | 第42-44页 |
·比例存储的云冗余机制 | 第44-47页 |
·云存储提供可靠的冗余备份 | 第44-46页 |
·云参与数据存储区域的选择 | 第46-47页 |
·性能分析 | 第47-51页 |
·模型定性分析 | 第47-49页 |
·模型实验分析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基于比例存储模型的并行传输模型 | 第52-70页 |
·移动 P2P 的传输调度 | 第52-54页 |
·公平性 | 第52-53页 |
·节点的存储能力 | 第53-54页 |
·负载均衡的传输机制 | 第54-59页 |
·并行传输思想 | 第54页 |
·基于交叉存储的负载均衡传输算法 | 第54-58页 |
·基于比例存储模型的调度过程 | 第58-59页 |
·实验结果和性能分析 | 第59-69页 |
·实验说明 | 第59-62页 |
·实验内容 | 第62-68页 |
·实验总结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多种存储策略的动态数据恢复模型 | 第70-96页 |
·相关工作 | 第70-72页 |
·动态恢复 | 第70页 |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 | 第70-72页 |
·双副本存储与数据恢复 | 第72-73页 |
·二等分双副本存储与数据恢复 | 第73-77页 |
·模型构建 | 第73-74页 |
·性能比较分析 | 第74-77页 |
·I 等分双副本存储与数据恢复 | 第77-83页 |
·模型构建 | 第77-78页 |
·性能比较分析 | 第78-82页 |
·I 值的确定方法 | 第82-83页 |
·网络流量分析 | 第83页 |
·k 等分和模型散列存储的数据恢复 | 第83-90页 |
·G-peer 组成员为 3 时性能分析 | 第84-87页 |
·G-peer 组成员大于 3 时性能分析 | 第87-90页 |
·编码模型散列存储与数据恢复 | 第90-94页 |
·模型构建 | 第90-91页 |
·性能比较分析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可靠的 G-PEER 组构造模型 | 第96-121页 |
·移动节点集中最近点对的构造方法分析 | 第96-97页 |
·动态矩形窗算法 | 第97-102页 |
·基本原理 | 第97-100页 |
·最近点对求解算法描述 | 第100-102页 |
·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102-108页 |
·区域内矩形窗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103-105页 |
·区域内排序整体复杂度分析 | 第105-106页 |
·区域间双矩形窗计算整体复杂度分析 | 第106-107页 |
·最近点对求解算法的正确性分析 | 第107-108页 |
·算法验证 | 第108-112页 |
·实验方案 | 第108-109页 |
·数据观测 | 第109-112页 |
·比较分析 | 第112页 |
·使用算法构造 G-peer 组节点的三模存储 | 第112-120页 |
·问题定义 | 第112-114页 |
·算法描述 | 第114-116页 |
·最大三模搜索算法 | 第116-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结论 | 第121-12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个人简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