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接触效应的土—桩筏—上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高层及多层建筑基础理论、设计和分析的发展 | 第10页 |
|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11-19页 |
| ·桩基的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11-13页 |
| ·筏板的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13页 |
| ·桩筏基础的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13-15页 |
| ·上部结构-地基-基础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15-17页 |
| ·接触效应的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17-19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主要工作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上部结构-桩筏-土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 第20-43页 |
| ·上部结构-桩筏-土相互作用的概念 | 第20页 |
| ·上部结构-桩筏-土共同作用分析理论 | 第20-27页 |
| ·上部结构的分析模式 | 第20-22页 |
| ·筏基础的分析模式 | 第22-24页 |
| ·桩体的分析模式 | 第24-27页 |
| ·地基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 第27-35页 |
| ·线弹性地基模型 | 第27-29页 |
| ·弹性非线性地基模型 | 第29-30页 |
| ·弹塑性地基模型 | 第30-34页 |
| ·地基模型的选择及地基模量的确定 | 第34-35页 |
| ·结构共同工作的性状分析 | 第35-36页 |
| ·上部结构刚度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基础刚度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 第36页 |
| ·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 ·算例 1 | 第37-43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 ·上部结构内力分析 | 第38-40页 |
| ·筏板基础的分析 | 第40-43页 |
| 第3章 接触问题 | 第43-50页 |
| ·土与结构接触问题的力学机理 | 第43-45页 |
| ·接触问题的一般力学描述 | 第43-44页 |
| ·接触问题的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计算方法 | 第45-50页 |
|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基本方程 | 第46-47页 |
| ·接触本构模型 | 第47-50页 |
| 第4章 有限元的建模与分析的实现 | 第50-58页 |
| ·有限元的基本理论及 ANSYS 简介 | 第50页 |
| ·概述 | 第50页 |
| ·ANSYS 简介 | 第50页 |
| ·有限元的分析步骤 | 第50-51页 |
| ·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51-53页 |
| ·筏板的有限元分析 | 第51-52页 |
| ·非线性问题的计算方法 | 第52-53页 |
|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及实现 | 第53-58页 |
| ·概述 | 第53-54页 |
| ·面-面接触分析 | 第54-55页 |
| ·算例 2 | 第55-58页 |
| 第5章 上部结构-桩筏-土的数值分析 | 第58-78页 |
| ·ANSYS 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 ·单元的选取 | 第58页 |
| ·结构单元之间的耦合处理 | 第58页 |
| ·模型的参数选取 | 第58页 |
| ·分析模型 | 第58-60页 |
| ·考虑共同作用设计方法与常规方法的比较 | 第60-68页 |
| ·上部结构内力差异 | 第60-64页 |
| ·筏板基础的内力与变形差异 | 第64-66页 |
| ·桩的内力与变形的差异 | 第66-67页 |
| ·共同作用时桩土荷载的分担比 | 第67-68页 |
| ·参数分析 | 第68-78页 |
| ·上部结构改变 | 第68-70页 |
| ·桩筏基础的变化改变 | 第70-71页 |
| ·土体参数改变 | 第71-7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78-79页 |
|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