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碳通量观测研究 | 第9-11页 |
| ·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模型估算 | 第11-14页 |
| ·经验模型 | 第11-12页 |
| ·过程模型 | 第12-13页 |
| ·光能利用率模型 | 第13-14页 |
|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本文研究工作、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页 |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站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估算 | 第18-26页 |
| ·通量监测设备 | 第18-19页 |
| ·通量数据处理 | 第19页 |
|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 | 第19-26页 |
| ·NEE 的年变化特征 | 第19-22页 |
| ·Re 的变化特征 | 第22-24页 |
| ·GPP 的变化特征 | 第24-26页 |
| 3 基于 VPM 模型的毛竹林总初级生产力(GPP)的估算 | 第26-41页 |
| ·VPM 模型简介 | 第27-28页 |
| ·VPM 模型参数获取及处理 | 第28-34页 |
| ·植被指数的获取 | 第28-32页 |
| ·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的获取 | 第32-33页 |
| ·VPM 模型关键参数获取 | 第33-34页 |
| ·VPM 模型对毛竹林 GPP 的模拟及验证 | 第34-36页 |
| ·GPP_(obs)与输入因子的关系 | 第36-38页 |
| ·GPP_(obs)与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 | 第38-41页 |
| ·GPP_(obs)与温度的关系 | 第38-39页 |
| ·GPP_(obs)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 | 第39-41页 |
| 4 结论与展望 | 第41-44页 |
| ·主要结论 | 第41-42页 |
| ·展望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 导师简介 | 第51页 |
| 个人简介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