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论 | 第9-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五四”后期(1919—1921)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起源 | 第17-30页 |
(一) 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 第18-19页 |
(二)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 第19-23页 |
(三) 胡汉民“五四”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思想 | 第23-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二、 一种“外史”的视角——“五四”前期(1915—1918)的社会与思想 | 第30-36页 |
(一) 辛亥之后的社会境况 | 第31-32页 |
(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第32-35页 |
(三) “强权即公理”观念的变迁 | 第35-36页 |
三、 一种“内史”的视角——三大论争的意义 | 第36-43页 |
(一)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 第37-38页 |
(二) 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 | 第38-40页 |
(三) 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8页 |
(一) 从起源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实践品格 | 第43-45页 |
(二) 从革命到建设:迈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