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琅邪儒学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绪言 | 第10-2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4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21-23页 |
| 第一章 两汉时期的琅邪 | 第23-34页 |
| 一、“琅邪”名称的由来及其演变 | 第23-24页 |
| 二、两汉琅邪地区的政区沿革 | 第24-34页 |
| 1、两汉时期琅邪地区政区沿革过程 | 第24-31页 |
| 2、治所的迁徙 | 第31-34页 |
| 第二章 儒学在琅邪地区的发展历程 | 第34-46页 |
| 一、汉初琅邪儒学的凋敝 | 第34-35页 |
|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琅邪儒学的复苏 | 第35-39页 |
| 三、元帝之后琅邪儒学的全盛 | 第39-41页 |
| 四、东汉光武帝到和帝时期西汉琅邪儒学的余韵 | 第41-43页 |
| 五、和帝之后琅邪地区儒学的衰落 | 第43-46页 |
| 第三章 琅邪地区儒学的地域特征 | 第46-58页 |
| 一、深受齐学、鲁学的双重影响 | 第46-51页 |
| 二、琅邪地区儒学以今文经学为主导 | 第51-54页 |
| 三、传播方式以私学为主 | 第54-58页 |
| 第四章 两汉时期琅邪儒学的贡献及其影响 | 第58-77页 |
| 一、两汉时期琅邪儒学的贡献 | 第58-73页 |
| 1、培养儒学人才,补充政府官吏 | 第58-71页 |
| 2、著作儒学典籍,广泛传播儒学 | 第71-72页 |
| 3、积极参加学术论争,促进儒学发展 | 第72-73页 |
| 二、琅邪地区儒学对其地方民风民俗的影响 | 第73-77页 |
| 1、尚巫风俗的改变 | 第73-74页 |
| 2、尚武民风的改变 | 第74-75页 |
| 3、丧葬思想的改变 | 第75-77页 |
| 结语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 附录 | 第88-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