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1 前言 | 第11-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 ·Bt杀虫蛋白 | 第13-15页 |
| ·Bt的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 ·Bt的分类及杀虫机理 | 第14-15页 |
| ·交叉抗性 | 第15-16页 |
| ·交叉抗性的产生 | 第15页 |
| ·广域交叉抗性与狭域交叉抗性 | 第15-16页 |
| ·营养期杀虫蛋白VIP | 第16-19页 |
| ·营养期杀虫蛋白VIP概述 | 第16页 |
| ·VIP的杀虫机理及杀虫谱 | 第16-18页 |
| ·ICP蛋白与VIP蛋白在理化特性上的明显差异 | 第18-19页 |
| ·植物转基因方法 | 第19-21页 |
| ·基因枪法 | 第19页 |
| ·化学物质诱导法 | 第19-20页 |
| ·电穿孔法 | 第20页 |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20页 |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20-21页 |
| ·无选择标记基因植物转化系统 | 第21-24页 |
| ·转基因植物选择标记去除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 ·去除转基因选择标记基因的方法 | 第22-24页 |
| ·转基因材料分子水平鉴定 | 第24-26页 |
| ·DNA水平的检测 | 第24-25页 |
| ·RNA水平的检测 | 第25页 |
| ·免疫试纸条检测 | 第25-2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7-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 ·受体品种 | 第27页 |
| ·菌株与质粒载体 | 第27-28页 |
| ·水稻遗传转化培养基 | 第28-29页 |
| ·主要试剂、酶、引物及药品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40页 |
| ·初生愈伤的诱导与继代 | 第30页 |
| ·vip与mBt基因的分子设计及合成 | 第30页 |
| ·转vip植株 | 第30-37页 |
| ·转mBt植株 | 第37-40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0-55页 |
| ·转vip基因植株 | 第40-48页 |
| ·vip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40页 |
| ·日本晴愈伤的诱导、继代及抗性愈伤的筛选 | 第40-41页 |
| ·抗性愈伤的数目、PCR鉴定及再生状况 | 第41-43页 |
| ·转vip基因植株的抗虫鉴定结果 | 第43-47页 |
| ·转vip基因植株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47页 |
| ·试纸条检测表达产物 | 第47-48页 |
| ·转mBt基因植株 | 第48-55页 |
| ·转mBt基因植株的获得及温室栽培 | 第48页 |
| ·阳性转基因植株的DNA检测 | 第48-49页 |
| ·阳性转基因植株的蛋白质分析 | 第49-50页 |
| ·室内抗虫鉴定结果 | 第50-51页 |
| ·转mBt植株T2代mBt与hph基因PCR检测 | 第51-52页 |
| ·转mBt槟榔红材料T3代田间表现及PCR分子检测 | 第52-53页 |
| ·T3代mBt阳性单株的RT-PCR | 第53-55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5-59页 |
| ·转vip与mBt基因植株的抗虫性 | 第55-56页 |
| ·mBt基因表达抑制 | 第56页 |
| ·影响抗虫性鉴定准确性的因素 | 第56-57页 |
| ·分布转化 | 第57-58页 |
| ·半定量RT-PCR | 第58-59页 |
| 6 小结与创新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59页 |
| ·创新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