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论文

基于GIS的响水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响水县耕地地力变化趋势与应用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6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耕地地力评价国内外简要研究历史及现状第11-13页
     ·国外简要研究历史及现状第11-12页
     ·国内简要研究历史及现状第12页
     ·GIS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第12-13页
   ·耕地地力变化趋势研究第13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16-22页
   ·自然条件第16-21页
     ·土地资源概况第16页
     ·气候条件第16-17页
     ·地形地貌第17-18页
     ·成土母质第18页
     ·土壤质地第18-19页
     ·土壤类型第19-21页
     ·水文概况第21页
     ·植被特征第21页
   ·社会经济条件第21-22页
第三章 资料收集与数据库建立第22-32页
   ·土样采集与野外调查资料第22-24页
     ·土样布点及采样原则第22页
     ·采样布点方法第22-23页
     ·土样采集方法第23-24页
     ·采样点基本情况调查第24页
   ·室内化验分析资料第24-25页
     ·分析项目第24页
     ·分析方法第24-25页
   ·基础及专题图件资料第25页
   ·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第25页
   ·数据库的建立第25-32页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第25-27页
       ·空间数据库建立第27-29页
     ·数据的连接第29-30页
       ·系统整合第30-32页
第四章 基于GIS的响水县耕地地力评价第32-48页
   ·确定评价单元第32页
     ·评价单元的确定方法第32页
     ·评价单元数据获取第32页
   ·确定评价指标第32-35页
     ·选择评价要素的五个原则第32-33页
     ·响水县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第33-35页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第35-36页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第36-38页
   ·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IFI)计算第38-40页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分析第40-48页
     ·耕地地力等级分级第40-42页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第42-44页
     ·各类专题图片生成第44-46页
     ·耕地地力评价准确性验证第46-48页
第五章 响水县耕地地力变化趋势分析第48-66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分析第50-54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分级第50页
     ·有机质含量总体变化趋势第50-51页
     ·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第51-53页
     ·不同乡镇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第53-54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原因分析第54页
   ·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分析第54-58页
     ·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分级情况第54-55页
     ·有效磷含量总体变化趋势第55页
     ·不同类型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趋势第55-57页
     ·不同乡镇土壤有效磷含量第57-58页
     ·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原因分析第58页
   ·土壤速效钾变化分析第58-62页
     ·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其分级第58-59页
     ·土壤速效钾论题总体变化趋势分析第59页
     ·不同类型土壤速效钾含量状况第59-61页
     ·不同乡镇土壤速效钾含量状况第61-62页
     ·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原因分析第62页
   ·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分析第62页
   ·耕层土壤厚度变化分析第62-63页
   ·土壤pH和质地以及地貌类型第63-64页
     ·土壤酸碱度第63-64页
     ·土壤质地以及地貌类型第64页
   ·土壤盐分第64-65页
   ·障碍层次与剖面障碍第65页
   ·农田基本建设与土地管理第65页
   ·耕地地力变化演变趋势综述第65-66页
第六章 响水县耕地地力提升总体策略第66-68页
   ·增施有机肥,继续培肥地力第66页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减少氮磷肥施用量第66页
   ·开展深耕深松,提高耕层厚度第66-67页
   ·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标准粮田建设,提高耕地基础设施条件第67页
   ·系统地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及时发布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第67-68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68-70页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68-69页
   ·研究的特色和不足之处第69-70页
     ·研究的特色第69页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磷杂菲磷腈双官能团化合物的制备及其阻燃环氧树脂的研究
下一篇:江苏省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