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内科论文

电针合穴、俞募穴对功能性腹泻患者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0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第12-27页
   ·中医对腹泻的认识第12-16页
     ·医古代文献对腹泻病名的记载第12页
     ·古代文献对腹泻病因病机的记载第12-15页
     ·古代中医对腹泻的治疗第15页
     ·现代中医药临床对腹泻的治疗第15-16页
     ·中医腹泻的分型第16页
   ·腹泻的西医研究概况第16-20页
     ·含义第16页
     ·分型第16页
     ·腹泻的诊断第16-17页
     ·病因第17页
     ·病机第17-18页
     ·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为第18-19页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第19-20页
   ·肠电图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页
   ·抑胃肽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页
   ·针灸治疗腹泻的理论概述第20-24页
     ·古代文献治疗腹泻的取穴摘录第20-21页
     ·常用针灸教材治疗腹泻的取穴第21页
     ·针刺方法的选择第21-24页
   ·腧穴特异性的研究第24-26页
     ·合穴、下合穴第24-25页
     ·俞、募穴与俞募配穴第25-26页
   ·近现代对合穴、俞募穴的研究第26-27页
     ·穴位解剖学研究第26页
     ·免疫学研究第26-27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第27-34页
   ·病例来源第27页
   ·诊断标准第27页
     ·病史第27页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第27页
   ·纳入标准第27-28页
   ·排除标准第28页
   ·脱落标准第28页
   ·实验前准备第28页
   ·随机方法第28页
   ·临床分组及选穴第28页
   ·定位及治疗操作第28-29页
   ·观察周期第29页
   ·观察指标第29-30页
     ·疗效指标评定:排便次数和性状第29-30页
     ·实验室指标第30页
   ·数据处理第30页
   ·观察结果第30-34页
     ·治疗前分析第30-31页
     ·治疗后分析第31-32页
     ·肠电图分析第32-33页
     ·抑胃肽分析第33-34页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第34-38页
   ·功能性腹泻的病因病机第34页
   ·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第34页
   ·理论依据第34-35页
   ·实验相关分析和讨论第35-37页
     ·功能性腹泻症状评分指标的评价第35-36页
     ·结肠电的评价第36-37页
     ·对人血清抑胃肽含量的评估第37页
   ·结论第37-38页
第四部分 结语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3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43-44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针对OLETF大鼠骨骼肌PI3K-p85、IRS-1、Akt2干预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胃下垂的常见中医分型与胃肠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