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 第12页 |
|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 第12-13页 |
| ·土地整理取得丰硕成果 | 第13页 |
| ·国家宏观政策积极引导 | 第13页 |
| ·土地整治规划的客观要求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完善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 | 第13-14页 |
| ·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提供思路 | 第14页 |
| ·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理论 | 第14页 |
|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 第14-15页 |
| ·土地整理潜力的测算 | 第15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时空布局 | 第15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研究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基本农田保护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土地整理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理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 ·土地整理的现状 | 第20-22页 |
| ·土地整理的特点 | 第22-24页 |
|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 ·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 | 第24页 |
| ·土地整理 | 第24-25页 |
| ·土地整理综合潜力 | 第25-26页 |
| ·土地整理模式 | 第26页 |
| ·基础理论 | 第26-30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 ·土地伦理学理论 | 第27-28页 |
| ·土地优化配置理论 | 第28-29页 |
| ·系统工程理论 | 第29-30页 |
| 第4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方法 | 第30-41页 |
| ·研究区域的选取 | 第30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0-31页 |
| ·地理位置 | 第30页 |
| ·地形地貌 | 第30页 |
| ·气候条件 | 第30-31页 |
| ·水文条件 | 第31页 |
| ·土壤类型 | 第31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1页 |
| ·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 | 第31-36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1-32页 |
| ·土地类型分布 | 第32-34页 |
| ·耕地现状 | 第34-35页 |
| ·基本农田现状 | 第35-36页 |
| ·土地利用特点 | 第3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6-41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6-37页 |
| ·德尔菲法 | 第37页 |
| ·聚类分析法 | 第37-38页 |
| ·极值标准化法 | 第38页 |
| ·加权指数和法 | 第38-39页 |
| ·逼近理想解法 | 第39页 |
| ·数轴法 | 第39-41页 |
| 第5章 土地整理潜力测算 | 第41-59页 |
| ·土地整理数量潜力 | 第41-4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页 |
| ·新增耕地面积测算 | 第41-42页 |
| ·新增耕地率测算 | 第42页 |
| ·测算结果修正 | 第42-43页 |
| ·土地整理数量潜力等级指数测算 | 第43页 |
| ·土地整理数量潜力及分级 | 第43-45页 |
| ·土地整理质量潜力 | 第45-50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47页 |
| ·参评因子指标拟定与指数确定 | 第47-49页 |
| ·评价单元指数值的计算 | 第49页 |
| ·土地整理质量潜力分级 | 第49-50页 |
| ·土地整理景观生态潜力 | 第50-5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0-52页 |
| ·林地丰富度测算 | 第52页 |
| ·土地利用多样性测算 | 第52页 |
| ·边界密度测算 | 第52-53页 |
| ·地类密度测算 | 第53页 |
| ·景观生态潜力指数测算 | 第53页 |
| ·土地整理景观生态潜力分级 | 第53-54页 |
| ·土地整理综合潜力 | 第54-59页 |
| ·“三潜力”的关系分析 | 第55-56页 |
| ·“三潜力”的权重确定 | 第56页 |
|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 第6章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布局与模式 | 第59-67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空布局 | 第59-61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 | 第59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 | 第59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时空布局方法 | 第59-60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 | 第60-61页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 | 第61-67页 |
| ·工程模式分区与构建的原则 | 第61-62页 |
| ·工程建设模式分区 | 第62-64页 |
| ·工程建设模式与内容 | 第64-65页 |
| ·建设模式选择 | 第65-67页 |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7-70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特色与创新点 | 第68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68页 |
| ·展望 | 第68-70页 |
| 附表 | 第7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