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优势 | 第15-16页 |
|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 第15页 |
| ·外包钢混凝土结构 | 第15-16页 |
| ·外包钢混凝土结构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活性粉末混凝土试块试验与分析 | 第19-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 ·RPC 试块设计 | 第19-24页 |
| ·RPC 试块设计 | 第19-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页 |
| ·试验设备 | 第20-21页 |
| ·试件制作 | 第21-22页 |
| ·试验概况 | 第22-24页 |
| ·RPC 试块试验结果 | 第24-25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5-31页 |
| ·水胶比对 RPC 性能的影响 | 第25-26页 |
| ·硅灰掺量对 RPC 性能的影响 | 第26-27页 |
| ·矿渣粉的掺量对 RPC 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石英砂的掺量对 RPC 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 ·钢纤维的掺量对 RPC 性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常压蒸养时间对 RPC 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最优配合比的选择 | 第31页 |
| ·棱柱体试块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 ·试验数据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钢材和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34-42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钢材的本构模型 | 第34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本构模型 | 第34-38页 |
| ·约束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38-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角钢约束活性粉末混凝土轴压短柱仿真分析 | 第42-61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钢材的材料模型 | 第42-43页 |
| ·钢材的本构模型 | 第42页 |
| ·钢材单元 SOLID45 的性质及应用 | 第42-43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材料模型 | 第43-46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本构关系 | 第43页 |
|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破坏准则 | 第43-45页 |
| ·SOLID65 单元的性质及应用 | 第45-46页 |
| ·角钢及缀板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粘结 | 第46页 |
| ·角钢约束活性粉末混凝土短柱有限元分析 | 第46-49页 |
| ·试件设计 | 第46-47页 |
| ·试件有限元模型 | 第47-48页 |
| ·模型网格划分 | 第48页 |
| ·边界约束和加载 | 第48-49页 |
| ·求解与后处理 | 第49页 |
| ·模型验证 | 第49-50页 |
|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50-57页 |
|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第50-55页 |
| ·有限元受力机理分析 | 第55-57页 |
| ·最大承载力对比 | 第57页 |
| ·轴压短柱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角钢约束活性粉末混凝土短柱滞回性能分析 | 第61-79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Opensees 简介 | 第61页 |
| ·试件有限元分析 | 第61-66页 |
| ·六种有限元分析工况 | 第61-62页 |
| ·低周反复荷载加载方案 | 第62-63页 |
|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63-65页 |
|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65页 |
| ·非线性分析 | 第65-66页 |
| ·结果分析的输出控制 | 第66页 |
|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66-77页 |
| ·角钢约束 RPC 与高强混凝土滞回对比分析 | 第66-71页 |
| ·缀板间距不同的角钢约束活性粉末混凝土柱滞回分析 | 第71-72页 |
| ·截面尺寸不同的角钢约束活性粉末混凝土柱滞回分析 | 第72-73页 |
| ·长细比不同的角钢约束活性粉末混凝土柱滞回分析 | 第73-74页 |
| ·角钢屈服强度不同的角钢约束活性粉末混凝土柱滞回分析 | 第74-76页 |
| ·轴压比不同的角钢约束活性粉末混凝土柱滞回分析 | 第76-77页 |
| ·小结 | 第77-7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 | 第87-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