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时期郡守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二、基本史料与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郡太守的基本职掌 | 第13-32页 |
| 第一节 政治职掌 | 第13-23页 |
| 一、理讼断狱 | 第13-14页 |
| 二、选举 | 第14-16页 |
| 三、上书与检举 | 第16-17页 |
| 四、维护治安 | 第17-18页 |
| 五、征发和免除徭役 | 第18-19页 |
| 六、帮助中央管理少数民族政权事务 | 第19-21页 |
| 七、赈恤孤寡 | 第21-23页 |
| 第二节 文化职掌 | 第23-26页 |
| 一、设立学校与发展教育 | 第23-24页 |
| 二、教化吏民 | 第24-25页 |
| 三、限制巫术与移风易俗 | 第25页 |
| 四、维修孔庙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经济职掌 | 第26-28页 |
| 一、劝课农桑与兴修水利 | 第26-27页 |
| 二、户籍管理与赋税征收 | 第27-28页 |
| 第四节 军事职掌 | 第28-32页 |
| 一、防御作战 | 第28-29页 |
| 二、出郡作战 | 第29-32页 |
| 第二章 郡守的佐吏 | 第32-42页 |
| 第一节 郡守的佐官 | 第32-34页 |
| 一、郡丞 | 第32-33页 |
| 二、郡都尉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郡守的属吏 | 第34-42页 |
| 一、郡功曹 | 第34-36页 |
| 二、五官掾 | 第36页 |
| 三、主簿 | 第36-37页 |
| 四、计吏 | 第37-39页 |
| 五、郡中正 | 第39页 |
| 六、门下诸吏 | 第39-40页 |
| 七、学官 | 第40-41页 |
| 八、督邮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郡守的迁转 | 第42-56页 |
| 第一节 郡守的来源 | 第42-49页 |
| 一、由中央文官出任郡守 | 第42-45页 |
| 二、由将军府属吏迁郡守 | 第45页 |
| 三、平迁为郡守 | 第45-47页 |
| 四、由县令升迁为郡守 | 第47-48页 |
| 五、去职后的官员起家为郡守 | 第48页 |
| 六、州刺史左迁为郡守 | 第48-49页 |
| 七、由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迁为郡守 | 第49页 |
| 八、由将军等武官迁为郡守 | 第49页 |
| 第二节 郡守离任后的去向 | 第49-56页 |
| 一、郡守升迁为刺史 | 第49-50页 |
| 二、郡守征拜为中央文官 | 第50-53页 |
| 三、郡守升迁为将军等武官 | 第53页 |
| 四、郡守迁转为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 | 第53-54页 |
| 五、郡守转为大将军长史 | 第54页 |
| 六、在郡卒官或被杀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郡守的加将军号、加督与持节 | 第56-59页 |
| 第一节 郡守加将军号 | 第56页 |
| 第二节 郡守督军 | 第56-57页 |
| 第三节 郡守持节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1页 |
| 一、郡守的基本职掌 | 第59页 |
| 二、郡守的佐吏 | 第59-60页 |
| 三、郡守的迁转 | 第60页 |
| 四、郡守加将军号、加督与持节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