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43页 |
1 引言 | 第18-19页 |
2 锌营养与人体健康 | 第19-24页 |
·锌在人体中含量、分布 | 第19-20页 |
·锌在人体的吸收 | 第20-21页 |
·锌的生理功能 | 第21-22页 |
·人体铁锌缺乏现状及其原因 | 第22-24页 |
3 水稻籽粒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第24-31页 |
·土壤中的锌 | 第24-26页 |
·水稻中的锌 | 第26-30页 |
·水稻籽粒中的化学成分 | 第30-31页 |
4 人体锌缺乏解决策略 | 第31-33页 |
·药物防治 | 第31-32页 |
·食品强化 | 第32-33页 |
·生物强化 | 第33页 |
5 改善水稻籽粒锌生物有效性的方法 | 第33-37页 |
·育种手段 | 第33-34页 |
·基因工程 | 第34-35页 |
·农艺措施 | 第35-37页 |
·加工工艺 | 第37页 |
6 锌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37-40页 |
·动物模型 | 第37-38页 |
·人体营养评价试验 | 第38页 |
·体外消化法 | 第38页 |
·Caco-2细胞模型 | 第38-40页 |
7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40-43页 |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0-4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第二章 Caco-2细胞模型评价锌生物有效性方法建立 | 第43-53页 |
1 前言 | 第43-44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数据分析与作图 | 第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Caco-2细胞建立与评价 | 第46-48页 |
·Caco-2中细胞模型中锌生物有效性研究 | 第48-49页 |
4 讨论 | 第49-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第三章 水稻籽粒锌生物有效性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 第53-65页 |
1 前言 | 第53-54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54页 |
·水稻材料 | 第54-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57页 |
·数据分析与作图 | 第5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精米锌含量 | 第57-58页 |
·精米锌生物有效性 | 第58-59页 |
·稻米锌生物有效性与精米品质指标的相关性 | 第59-62页 |
4 讨论 | 第62-64页 |
5 结论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施肥措施对水稻籽粒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65-105页 |
第一节 叶面喷施不同形态锌肥对稻米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65-81页 |
1 前言 | 第65-6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试验条件 | 第66-67页 |
·试验设计 | 第67页 |
·试验方法 | 第67-68页 |
·数据分析与作图 | 第6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7页 |
·叶面喷施不同形态锌肥对稻米产量的影响 | 第68-70页 |
·叶面喷施不同形态锌肥对精米锌含量的影响 | 第70-72页 |
·叶面喷施不同形态锌肥对精米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叶面喷施不同形态锌肥对精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73页 |
·叶面喷施不同形态锌肥对精米铁、钙含量的影响 | 第73页 |
·叶面喷施不同形态锌肥对精米体外溶解率的影响 | 第73-75页 |
·叶面喷施不同形态锌肥对精米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75-77页 |
4 讨论 | 第77-79页 |
5 结论 | 第79-81页 |
第二节 磷×锌互作对水稻籽粒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81-93页 |
1 前言 | 第81-8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试验材料 | 第82页 |
·试验设计 | 第82-83页 |
·试验方法 | 第83-84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8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0页 |
·磷×锌互作对土壤可提取态锌含量的影响 | 第84页 |
·磷×锌互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84-85页 |
·磷×锌互作对精米锌含量的影响 | 第85-86页 |
·磷×锌互作对精米植酸含量、植酸/锌摩尔比值的影响 | 第86-87页 |
·磷×锌互作对精米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87-90页 |
4 讨论 | 第90-92页 |
5 结论 | 第92-93页 |
第三节 硫×锌互作对水稻籽粒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93-105页 |
1 前言 | 第93-9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试验材料 | 第94页 |
·试验设计 | 第94-95页 |
·试验方法 | 第95-9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2页 |
·硫×锌互作对土壤pH和可提取态锌含量的影响 | 第96-97页 |
·硫×锌互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97页 |
·硫×锌互作对精米锌含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硫×锌互作对精米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98页 |
·硫×锌互作对精米硫含量、半胱氨酸、蛋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98-100页 |
·硫×锌互作对精米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4 讨论 | 第102-104页 |
5 结论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发芽和锌营养强化对稻米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105-118页 |
1 前言 | 第105-10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06-108页 |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106页 |
·试验设计 | 第106-107页 |
·试验方法 | 第107-108页 |
·数据分析与作图 | 第10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5页 |
·锌强化浓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108页 |
·锌强化浓度对GABA含量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锌强化浓度对糙米锌含量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品种对锌含量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发芽糙米锌含量的结构图 | 第111页 |
·发芽和锌强化对糙米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111页 |
·发芽和锌强化对糙米植酸、植酸/锌摩尔比值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发芽和锌强化对糙米锌溶解率的影响 | 第112页 |
·发芽和锌强化对糙米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4 讨论 | 第115-117页 |
5 结论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综合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118-123页 |
·综合结论 | 第118-12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2页 |
·研究与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第123-138页 |
附录 个人情况及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