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甘化阳法的理论源流与临床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 辛甘化阳法理论源流 | 第9-21页 |
| ·辛甘化阳法概念辨析 | 第9-10页 |
| ·辛甘化阳法索源 | 第10-11页 |
| ·辛甘化阳法历史沿革 | 第11-17页 |
| ·萌生于《内经》 | 第11-12页 |
| ·奠基于《伤寒》 | 第12-13页 |
| ·发展于金元 | 第13-15页 |
| ·丰富于明清 | 第15-17页 |
| ·温凉之变 | 第17-19页 |
| ·温凉之变的理论变革 | 第17-19页 |
| ·温凉之变的临床应用变革 | 第19页 |
| ·温凉之变原因探析 | 第19-21页 |
| ·中医理论的发展对温凉之变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南方湿热气候对温凉之变的影响 | 第20-21页 |
| 2. 辛甘化阳法临床应用研究 | 第21-30页 |
| ·辛甘化阳法的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 ·甘补辛散说 | 第21-22页 |
| ·同气相求说 | 第22页 |
| ·甘补辛布说 | 第22页 |
| ·辛甘配伍的形式 | 第22-23页 |
| ·辛甘化阳法适用范围 | 第23页 |
| ·辛甘化阳法常用方剂整理 | 第23-30页 |
| ·外感类方剂 | 第24-26页 |
| ·内伤类方剂 | 第26-30页 |
| 3. 应用辛甘化阳法的代表性医家及典型医案枚举 | 第30-37页 |
| ·研究和运用辛甘化阳法的代表性医家枚举 | 第30-33页 |
| ·张仲景 | 第30-31页 |
| ·刘完素 | 第31页 |
| ·张景岳 | 第31-32页 |
| ·叶天士 | 第32-33页 |
| ·辛甘化阳法医案枚举 | 第33-37页 |
| ·叶天士治暑病案 | 第33页 |
| ·吴鞠通治风温案 | 第33页 |
| ·祝味菊治虚劳案 | 第33-34页 |
| ·胡希恕治胃脘痛案 | 第34-35页 |
| ·刘渡舟治寒痹案 | 第35页 |
| ·王少华治胸痹案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9页 |
| 1. 结论 | 第37页 |
| 2. 问题与展望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附录 | 第44-59页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第44-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二 已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