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污泥酶法水解制备复合氨基酸及其铜衍生物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 ·剩余污泥的产生现状与危害 | 第13页 |
| ·剩余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技术 | 第13-20页 |
| ·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 | 第13-15页 |
| ·常用污泥处置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15-17页 |
| ·污泥资源化再利用技术 | 第17-20页 |
| ·剩余污泥中蛋白质资源化技术 | 第20-25页 |
| ·剩余污泥提取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蛋白质水解制备氨基酸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5-27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酶法提取剩余污泥蛋白质试验 | 第27-35页 |
|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 ·试验原料 | 第27页 |
| ·主要试验试剂及配制 | 第27-28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 ·试验步骤 | 第28页 |
| ·检测方法 | 第28-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 ·剩余污泥pH和含水率测定 | 第30页 |
| ·酶法提取剩余污泥蛋白最优酶的选择 | 第30-31页 |
| ·溶液pH值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1页 |
| ·加酶量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温度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液固比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酶法水解污泥蛋白制备氨基酸工艺研究 | 第35-46页 |
|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35-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35页 |
| ·试验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 第35-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 ·试验步骤 | 第36页 |
| ·不同条件下碱性蛋白酶水解污泥蛋白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36页 |
| ·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 | 第36-37页 |
| ·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 ·污泥蛋白水解制备氨基酸最优酶的选择 | 第38页 |
| ·污泥蛋白水解单因素试验 | 第38-41页 |
| ·碱性蛋白酶水解污泥蛋白正交试验分析 | 第41-42页 |
| ·污泥蛋白水解液营养性分析 | 第42-44页 |
| ·污泥蛋白水解液安全性分析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剩余污泥复合氨基酸螯合铜制备工艺研究 | 第46-54页 |
|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46页 |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46页 |
| ·试验试剂 | 第46页 |
| ·试验方法 | 第46-48页 |
| ·剩余污泥复合氨基酸螯合铜制备试验步骤 | 第46-47页 |
| ·剩余污泥复合氨基酸螯合铜反应条件优化试验方法 | 第47页 |
| ·复合氨基酸铜螯合率的测定 | 第47-48页 |
| ·氨基酸螯合铜定性检测方法 | 第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 ·不同pH值对复合氨基酸铜螯合反应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反应时间对复合氨基酸铜螯合反应的影响 | 第49页 |
| ·不同摩尔比对复合氨基酸铜螯合反应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反应温度对复合氨基酸铜螯合反应的影响 | 第50-51页 |
| ·Na_2S化学法鉴定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氨基酸螯合铜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