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模糊修辞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模糊语言和模糊修辞概述 | 第10-13页 |
·模糊语言概述 | 第10-12页 |
·模糊语言 | 第10-11页 |
·模糊语言的特性 | 第11-12页 |
·模糊修辞概述 | 第12-13页 |
·模糊修辞概念 | 第12页 |
·模糊修辞的基本原则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唐诗与模糊修辞 | 第14-19页 |
·唐诗存在模糊修辞 | 第14-16页 |
·唐诗中的模糊修辞现象 | 第14-15页 |
·唐诗中模糊修辞存在的必然性 | 第15-16页 |
·情感无法量化 | 第15页 |
·艺术形式的要求 | 第15-16页 |
·现实交际的需求 | 第16页 |
·模糊修辞对唐诗的积极作用 | 第16-17页 |
·模糊修辞有利于唐诗抒情 | 第16页 |
·模糊修辞有利于唐诗表达 | 第16-17页 |
·唐诗模糊修辞与联想 | 第17-18页 |
·唐诗模糊修辞与情感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唐诗模糊修辞手段之模糊词语 | 第19-24页 |
·表程度范畴的模糊词语运用 | 第19-20页 |
·表状态范畴的模糊词语运用 | 第20-21页 |
·由精确词语转化而来的模糊词语运用 | 第21-24页 |
第四章 唐诗模糊修辞手段之模糊辞格 | 第24-36页 |
·模糊辞格的特征 | 第24页 |
·模糊辞格与非模糊辞格的关系 | 第24-25页 |
·唐诗模糊辞格分析 | 第25-36页 |
·模糊的比喻辞格 | 第25-29页 |
·模糊的夸张辞格 | 第29-31页 |
·模糊的拟人辞格 | 第31-32页 |
·模糊的用典辞格 | 第32-34页 |
·模糊的双关辞格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唐诗模糊修辞手段之模糊文本 | 第36-41页 |
·模糊文本 | 第36-37页 |
·模糊文本的实现形式 | 第37-38页 |
·意象的模糊组合 | 第37-38页 |
·超常组合的模糊语句 | 第38页 |
·唐诗模糊文本分析 | 第38-41页 |
第六章 唐诗模糊修辞效能探析 | 第41-47页 |
·生动功能 | 第41-42页 |
·模糊与生动感 | 第41页 |
·模糊与生动感的关系 | 第41-42页 |
·含蓄功能 | 第42-44页 |
·模糊与含蓄性 | 第42-43页 |
·模糊与含蓄性的关系 | 第43-44页 |
·委婉功能 | 第44-45页 |
·模糊与委婉性 | 第44页 |
·模糊与委婉性的关系 | 第44-45页 |
·审美功能 | 第45-47页 |
·模糊与审美性 | 第46页 |
·模糊与审美的关系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