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问题提出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公共权力腐败方面的研究 | 第13-15页 |
·公共权力异化方面的研究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及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页 |
2. 理论基础——马克思异化理论 | 第19-25页 |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本界定 | 第19-20页 |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异化”概念 | 第20页 |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异化现象的认识及表现形式 | 第20-21页 |
·异化现象产生的成因 | 第21-22页 |
·异化现象的消解方法 | 第22-23页 |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启示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公共权力腐败概述 | 第25-3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公共权力 | 第25-26页 |
·公共权力腐败 | 第26-27页 |
·公共权力腐败与公共权力异化的内在关联 | 第27-28页 |
·马克思异化理论对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28-30页 |
·有助于对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的存在进行正确判定 | 第28-29页 |
·有助于对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进行科学解释 | 第29-30页 |
·有助于对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的治理进行合理阐释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的现状 | 第31-39页 |
·现阶段公共权力腐败的总体形势 | 第31-34页 |
·国际权威组织对中国腐败状况的判定 | 第31-32页 |
·国内权威部门对中国腐败状况的判定 | 第32-34页 |
·现阶段公共权力腐败的具体特点 | 第34-38页 |
·公共权力腐败分布范围扩大 | 第34-35页 |
·公共权力腐败主体层次扩散 | 第35-36页 |
·公共权力腐败行为动机扩展 | 第36-37页 |
·公共权力腐败滋生方式升级 | 第37-38页 |
·公共权力腐败的危害性加重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5.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公共权力腐败成因 | 第39-46页 |
·物质生产落后:公共权力异化滋生腐败的经济原因 | 第39-41页 |
·生产力水平落后,强制性分工与私有制仍然存在 | 第39-40页 |
·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 第40-41页 |
·政治体制不健全:公共权力异化滋生腐败的政治原因 | 第41-42页 |
·思想观念偏差:公共权力异化滋生腐败的思想原因 | 第42-43页 |
·社会建设滞后:公共权力异化滋生腐败的社会原因 | 第43-44页 |
·个人片面发展:公共权力异化滋生腐败的主观原因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页 |
6.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公共权力腐败治理 | 第46-68页 |
·中国公共权力腐败治理的总体认识 | 第47-48页 |
·中国公共权力腐败治理的正确态度 | 第47页 |
·中国公共权力腐败治理的基本思路 | 第47-48页 |
·中国公共权力腐败治理的具体措施 | 第48-67页 |
·防治公共权力异化滋生腐败的重要经济基础:强化公有制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49-52页 |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促进生产力大发展 | 第49-50页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政府经济职能 | 第50-52页 |
·防治公共权力异化滋生腐败的重要政治保障: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52-58页 |
·健全公共权力配置的各项制度,加速政府职能转变 | 第52-54页 |
·推进制度化、程序化、公开化建设,规范权力运行 | 第54-55页 |
·加强监督惩治机制建设,提升公共权力的制约力度 | 第55-58页 |
·防治公共权力异化滋生腐败的重要社会条件:保障公民权利,完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 | 第58-63页 |
·坚持公民权利本位,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 第59-61页 |
·完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推动公民社会建设 | 第61-63页 |
·防治公共权力异化滋生腐败的重要思想条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构筑牢固心理防线 | 第63-67页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廉政文化建设 | 第64-65页 |
·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树立牢固心理防线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7.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