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 ·我国应急管理和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现状 | 第11-13页 |
| ·我国应对自然灾害面临的挑战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理论回顾 | 第18-24页 |
| ·危机的概念 | 第18-20页 |
| ·危机管理理论的产生 | 第20页 |
| ·危机管理的概念及模型 | 第20-21页 |
| ·危机领导 | 第21-24页 |
| ·危机情境对领导者的特殊素质要求 | 第22页 |
| ·自然灾害应急环境下实施危机领导的关键点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经验比较 | 第24-35页 |
| ·对东日本大地震的思考 | 第24-25页 |
| ·日本历次地震灾后重建的基本经验 | 第25-30页 |
| ·以居民为主体、人与自然共生、传承复兴创新的重建理念 | 第26页 |
| ·地方为主、指导性强、虚实结合、稳步推进的重建规划 | 第26-27页 |
| ·以自助为主、公助为辅的住房重建机制 | 第27-28页 |
| ·突出乡村特色、就业岗位再造的山区农村重建 | 第28页 |
| ·注重安全和生态重建 | 第28-29页 |
| ·多渠道解决重建资金 | 第29-30页 |
| ·以人为本的心理护理 | 第30页 |
| ·意大利、土耳其公共设施减灾建设的主要做法 | 第30-32页 |
| ·划分地震设防区域及设防等级 | 第30-31页 |
| ·实施公共设施应对风险的适应能力评估 | 第31页 |
| ·明确政府及社会团体分工 | 第31-32页 |
| ·灾后重建实行教育财政分担体系 | 第32页 |
| ·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经验的比较与总结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汶川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案例分析 | 第35-46页 |
|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实践经验 | 第35-40页 |
| ·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 | 第35-37页 |
| ·制定基层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办法 | 第37-38页 |
| ·健全覆盖基层的应急网络和工作体系 | 第38-40页 |
|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积累的教训 | 第40-46页 |
| ·公民危机意识和自救能力有待增强 | 第40-41页 |
| ·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效能仍需提高 | 第41-42页 |
|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尚不严密 | 第42-43页 |
|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内容缺乏操作性 | 第43页 |
| ·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基础薄弱 | 第43-44页 |
| ·缺乏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法规预案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提高基层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议 | 第46-55页 |
| ·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 第46-48页 |
| ·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治理 | 第46-47页 |
| ·提高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 | 第47-48页 |
| ·重视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 第48页 |
| ·强化自然灾害救援救助能力 | 第48-49页 |
| ·推进基层救灾应急队伍建设 | 第48-49页 |
| ·完善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 第49页 |
| ·加快公共避难场所网络建设 | 第49页 |
| ·提高领导干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 第49-52页 |
| ·预知先判能力 | 第50-51页 |
| ·临危处置能力 | 第51页 |
| ·灾后重建能力 | 第51页 |
| ·崇高的职业道德 | 第51-52页 |
| ·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文化素养 | 第52-53页 |
| ·推进防灾减灾知识技能普及 | 第52页 |
| ·重视应急救助预案的编制和修订 | 第52-53页 |
| ·开展针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演练 | 第53页 |
| ·建设政策性巨灾风险保障机制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