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佛教史论文

天然函昰和尚禅学思想研究--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为背景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9页
 一、 前言第9-11页
 二、 研究缘起第11-12页
 三、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12页
 四、 研究综述第12-19页
第一章:天然函昰和尚行谊与著作第19-26页
 第一节 天然函昰和尚行谊第19-23页
 第二节 天然函昰和尚著作第23-25页
 第三节 逃禅名相略释第25-26页
第二章:天然函昰和尚禅学思想体用义第26-53页
 第一节 体用义在中国哲学史中的流变第26-28页
 第二节 体用义在中国佛教哲学史中的脉络第28-30页
 第三节 天然函昰和尚的体用哲学第30-50页
 第四节 天然函昰和尚和陶《形神诗》中体用思想考辩第50-53页
第三章:天然函昰和尚诗禅观第53-62页
 第一节 天然函昰禅师“似诗”、“不是诗”概念的提出第54-55页
 第二节 天然和尚禅诗创作理论架构初探第55-60页
 第三节 不是诗理论的现代诠释——偈即是诗,作为实语第60-62页
第四章:天然函昰和尚家园哲学第62-72页
 第一节 天然函昰和尚对家园感的追寻第62-64页
 第二节 家园模式在天然函昰和尚生命中的体现第64-67页
 第三节 天然函昰和尚家园模式的大乘菩萨道精神第67-72页
第五章:天然函昰和尚的夜禅说第72-79页
 第一节 夜禅说的提出第72-73页
 第二节 夜气说与禅风的交涉第73-75页
 第三节 夜禅说的哲学考察第75-79页
第六章:天然函昰和尚的禅醉说第79-88页
 第一节 禅醉说的提出及其文本内容梳理第79-84页
 第二节 禅醉说牵涉的文化因子之溯源第84-87页
 第三节 天然函昰和尚禅醉思想的精神质地与现代意义第87-88页
第七章:结论——大乘菩萨道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第88-99页
 第一节 问题缘起——天然函昰与澹归今释的“八万四千岁说”第88-89页
 第二节 文本溯源——小三灾、八万四千岁、劫住等概念的诠析第89-92页
 第三节 转寿说——佛教灾难图景的预警及其应对措施第92-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研究参考文献第102-114页
初记第114-115页
再记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作:电影文学剧本《静芝》论文:《关于<静芝>》
下一篇:复杂体系中光激发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