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三虚”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 “三虚”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1 “三虚”含义 | 第19-29页 |
·天时观“三虚” | 第19-22页 |
·疫病因“三虚” | 第22-25页 |
·内夺有“三虚” | 第25-26页 |
·诊断辨“三虚” | 第26-27页 |
·治病察“三虚” | 第27页 |
·种子忌“三虚”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2 “三虚”指要 | 第29-34页 |
·乘年之衰 | 第29-31页 |
·指五运不及 | 第29-30页 |
·指司天在泉之气失守 | 第30页 |
·指冬至日与夏至日 | 第30-31页 |
·指流年逢忌 | 第31页 |
·逢月之空 | 第31-32页 |
·失时之和 | 第32-34页 |
·指气候失宜 | 第32-33页 |
·指调摄违逆天和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页 |
3 “三虚”与疾病 | 第34-55页 |
·“三虚”乘年之衰 | 第35-38页 |
·乘年之衰与人体正气 | 第35-36页 |
·乘年之衰与感邪性质 | 第36-37页 |
·乘年之衰与年忌 | 第37-38页 |
·“三虚”逢月之空 | 第38-45页 |
·月节律很少提及 | 第38-39页 |
·《内经》对月节律的认识 | 第39-40页 |
·逢月之空与疾病的发生规律 | 第40-41页 |
·逢月之空与疾病诊疗的医案医论 | 第41-43页 |
·逢月之空与治法禁忌 | 第43-44页 |
·月节律与疾病转归判断 | 第44-45页 |
·“三虚”失时之和 | 第45-48页 |
·气候异常 | 第45-46页 |
·摄养违时 | 第46-48页 |
·“三虚”致大病 | 第48-52页 |
·虚邪是大病形成的诱发因素 | 第48-50页 |
·“三虚”是大病形成的关键 | 第50页 |
·“三虚”多寡决定患病程度 | 第50-51页 |
·“三虚”致病举隅 | 第51-52页 |
·“三虚”化疫 | 第52-55页 |
·天虚促使疫疠之气形成 | 第52-53页 |
·“三虚”是疫疠之气传播原因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页 |
4 病本即见,必可预防 | 第55-61页 |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 第55-56页 |
·五疫之至,辛香辟秽 | 第56-57页 |
·法则天地,顺时养正 | 第57-58页 |
·化不可代,应时借力 | 第58-59页 |
·司岁备物,可以万全 | 第59-60页 |
·四时用药,无伐天和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页 |
5 研究“三虚”理论的意义 | 第61-63页 |
·“三虚”是医者必备知识 | 第61-62页 |
·丰富中医理论 | 第62页 |
·体现天人合一 | 第62页 |
·完善医学模式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创新点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