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空间肌理控制体系研究--以社旗县旧城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城市空间肌理的历史回顾 | 第13-14页 |
·城市空间肌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城市空间肌理控制的相关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城市空间肌理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 第21-36页 |
·城市空间肌理的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相关实践案例 | 第23-24页 |
·城市空间肌理的相关概念 | 第24-34页 |
·城市空间肌理的概念 | 第24-25页 |
·城市空间肌理的组成要素 | 第25-29页 |
·城市空间肌理的尺度层次 | 第29-30页 |
·城市空间肌理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旧城空间肌理的评价标准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旧城空间肌理控制体系的构建 | 第36-50页 |
·编制控制体系内容的原则 | 第36-37页 |
·控制体系的元素构成 | 第37-39页 |
·地表肌理 | 第37页 |
·街道肌理 | 第37-38页 |
·院落地块肌理 | 第38-39页 |
·建筑肌理 | 第39页 |
·城市肌理材质 | 第39页 |
·元素控制的实施方法 | 第39-44页 |
·指标量化 | 第39-44页 |
·图则标定 | 第44页 |
·条文规定 | 第44页 |
·旧城空间肌理控制层级要素 | 第44-47页 |
·城市级空间肌理控制要素 | 第45-46页 |
·分区级空间肌理控制要素 | 第46-47页 |
·控制体系的实施机制 | 第47-48页 |
·与法定规划相结合 | 第47页 |
·建立三方协同的行政机制 | 第47-48页 |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 第48页 |
·设立控制审查程序 | 第48页 |
·引进奖励机制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社旗县旧城空间肌理控制体系的实践研究 | 第50-93页 |
·社旗县旧城概况 | 第50-53页 |
·背景介绍 | 第50页 |
·历史文化特色 | 第50-51页 |
·历史遗存保持现状 | 第51-53页 |
·社旗县旧城空间肌理现状分析 | 第53-65页 |
·地表肌理现状分析 | 第54-55页 |
·道路肌理现状分析 | 第55-58页 |
·院落地块肌理现状分析 | 第58-59页 |
·建筑肌理现状分析 | 第59-63页 |
·城墙肌理现状分析 | 第63-65页 |
·水网肌理现状分析 | 第65页 |
·城市级空间肌理的控制 | 第65-75页 |
·旧城整体空间形态控制 | 第65-68页 |
·旧城开放空间体系控制 | 第68-72页 |
·旧城总体建设风貌控制 | 第72-75页 |
·分区级空间肌理的控制 | 第75-91页 |
·分区的选择 | 第75页 |
·核心保护片区 | 第75-84页 |
·酒厂 | 第84-87页 |
·建设路沿线 | 第87-91页 |
·旧城空间肌理控制体系的实施建议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96页 |
附录 | 第96-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