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功能配合物与超分子材料 | 第10-12页 |
·四唑及其衍生物配体构筑的功能配合物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具有光致变色功能的偶氮唑配合物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30页 |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4页 |
·测试方法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与技术 | 第25页 |
·配体的合成 | 第25-27页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27-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72页 |
·配体偶氮四唑(SAT)和偶氮三唑水杨酸(H_3ATSA)的结构与性质 | 第30-35页 |
·SAT 和 H_3ATSA 的晶体培养 | 第30页 |
·SAT 和 H_3ATSA 的晶体结构 | 第30-33页 |
·SAT 的光致异构性质 | 第33-34页 |
·H_3ATSA 对酸碱的响应 | 第34-35页 |
·配合物的结构 | 第35-57页 |
·Zn_2(5-ATA)_3(HCOO) (1)的结构 | 第35-37页 |
·[Zn_2(μ_4-SO4)(μ_3-OH)(5-ATA)(NH_3)]·2H_2O (2)的结构 | 第37-39页 |
·{[Zn(2,2’-bpy)_3](trans-AT)_(0.5)NO_3·6H_2O}(3)的结构 | 第39-40页 |
·{[Ni(2,2’-bpy)_3]_2(cis-AT)(trans-AT)·10H_2O}(4)的结构 | 第40-43页 |
·{[M(en)_2(trans-AT)_2](trans-H_2en)·2H_2O} (M = Zn, 5; Ni, 6; Cu, 7)的结构 | 第43-45页 |
·{[Co(en)_3]_2(AT)_3·3H_2O} (8)的结构 | 第45-46页 |
·{[Ni(en)_2(trans-AT)](trans-AT)(trans-H_2en)·2H_2O} (9)的结构 | 第46-48页 |
·{[Cu(en)_2(trans-AT)]·2H_2O} (10)的结构 | 第48-50页 |
·{[Cu(en)_2(trans-AT)_(0.5)](trans-AT)_(0.5)} (11)的结构 | 第50-51页 |
·[Cd_2(H_2ATSA)_4]·13H_2O (12)的结构 | 第51-53页 |
·{[Mn(4,4’-bpy)_2(H_2O)_4](4,4’-bpy)_2(H_2ATSA)_2·7H_2O} (13)的结构 | 第53-55页 |
·[Mn_7(BTA)_6(OH)_2(H_2O)_(12)] (14)的结构 | 第55-57页 |
·配合物的性质表征与讨论 | 第57-72页 |
·红外光谱 | 第57-59页 |
·核磁共振 (H 谱) | 第59-60页 |
·热重分析 | 第60-62页 |
·H_3ATSA 和 12 的固体漫反射光谱 | 第62-63页 |
·光致异构性质 | 第63-65页 |
·SAT、H_3ATSA 和 12 的荧光性质 | 第65-66页 |
·化合物 3 和 5 的激光共聚焦成像 | 第66-68页 |
·[Mn_7(BTA)_6(OH)_2(H_2O)_(12)] (14)的磁性 | 第68-69页 |
·洋葱细胞成像 | 第69-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