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三氯乙酸催化氧化柴油脱硫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柴油的应用与及其硫化物的危害 | 第10-11页 |
| ·柴油含硫的限制 | 第11-12页 |
| ·柴油中硫的分布 | 第12-13页 |
| ·加氢脱硫 | 第13-14页 |
| ·加氢脱硫技术 | 第13-14页 |
| ·柴油非加氢脱硫 | 第14-25页 |
| ·吸附脱硫技术 | 第14-15页 |
| ·络合脱硫技术 | 第15-16页 |
| ·萃取脱硫技术 | 第16-18页 |
| ·膜分离脱硫技术 | 第18页 |
| ·生物脱硫技术 | 第18-19页 |
| ·烷基化脱硫 | 第19-20页 |
| ·氧化脱硫 | 第20-25页 |
| ·柴油加氢脱硫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第2章 实验方案的选择及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7页 |
| ·实验药品 | 第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柴油催化氧化 | 第27页 |
| ·萃取分离 | 第27-28页 |
| ·萃取剂回收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氧化脱硫的结果分析 | 第29-43页 |
| ·实验原理 | 第29-33页 |
| ·氧化机理 | 第29-31页 |
| ·亚铁离子的催化机理 | 第31-32页 |
| ·超声波的机理与作用 | 第32-33页 |
| ·实验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 ·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33-34页 |
| ·氧化体系的选择 | 第33页 |
| ·萃取剂的选择 | 第33-34页 |
| ·超声波的作用 | 第34页 |
| ·氧化脱硫工艺 | 第34-35页 |
| ·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 ·试验设计方法 | 第36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6-38页 |
| ·正交试验概述 | 第36-37页 |
| ·正交试验在脱硫实验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 ·油脱硫率的极差分析 | 第39-40页 |
| ·柴油脱硫率的方差分析 | 第40页 |
| ·柴油收率的极差分析 | 第40-41页 |
| ·柴油收率的方差分析 | 第41页 |
| ·柴油脱硫率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和因素分析 | 第41页 |
| ·柴油收率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和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氧化脱硫的工艺研究 | 第43-51页 |
| ·单因素试验研究 | 第43-50页 |
| ·酸对实验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氧化剂对实验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氧化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氧化时间对实验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搅拌转速对实验的影响 | 第47-48页 |
| ·超声波对实验的影响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